1 引言与主要结论
极限环是平面微分动力系统所有周期轨道集合中的一个孤立周期轨道. 平面分段光滑系统极限环的最大个数与相对位置问题与 Hilbert[15 ] 第 16 问题紧密相关, 参见文献 [9 -11,15 ,17 ,19 ,35 ]. 近年来, 随着动力系统理论的发展及计算机技术的进步, 越来越多的实际问题可以通过平面分段光滑系统进行描述, 如: 食饵-捕食者模型、 动植物疾病预防模型、 药物动力学胶囊模型等. 周期运动现象广泛存在于这些实际应用模型中, 因此, 研究与之对应的平面分段光滑系统极限环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平面分段光滑系统边界的连续性, Bernardo 等[9 ] 将其分为连续平面分段光滑系统 (向量场连续, Jacobi 矩阵不连续) 和不连续平面分段光滑系统 (向量场与 Jacobi 矩阵都不连续). 其中, 最简单的不连续平面分段光滑系统是具有一条直线边界且子系统均为平面线性系统的不连续平面分段线性系统
(1.1) $\begin{aligned} \dot{x}&=F_{+}(x,y)=cx+dy+f,&\dot{y}&=G_{+}(x,y)=ax+by+e,&\text{在}&~R_{+}~\text{区域内},\\ \dot{x}&=F_{-}(x,y)=\theta x+\delta y+\phi,&\dot{y}&=G_{-}(x,y)=\alpha x+\beta y+\epsilon,&\text{在}&~R_{-}~\text{区域内}. \end{aligned}$
整个相平面由直线边界 $\Lambda=\{(x,y)\in\mathbb{R}^{2}:x=s_{1},~s_{1}=\text{常数}\}$ 分为两个区域 $R_{+}$ 和 $R_{-}$ . 因此, 整个相平面为 $\mathbb{R}^{2}=R_{+}\cup R_{-}\cup \Lambda$ , 其中两个相邻无界区域 $R_{+}$ 和 $R_{-}$ 是不连续边界 $\Lambda$ 的补集. 针对系统(1.1) 的极限环理论, 国内外学者得到了丰富的结论, 参见文献[13 ,19 ,22 ,27 ]. Han 和 Zhang[13 ] 证明了系统 (1.1) 可以存在 2 个极限环. 随后, Huan 和 Yang[16 ] 利用数值模拟得到了 3 个极限环的存在性, Llibre 和 Ponce[27 ] 提供了这一数值例子的严格解析证明. 此后, 系统 (1.1) 中极限环的最大个数问题成为了一个悬而未决的公开问题. 国内外学者利用不同方法, 提供了包含焦点 (F)、 鞍点 (S) 和结点 (N) 的系统 (1.1) 中穿越极限环的最大个数下界估计, 李时敏、陈挺和刘玉记等[19 ] 总结了在 F-F、F-S、F-N 型系统 (1.1) 中穿越极限环的最大个数为 3, S-S、S-N、N-N 型系统 (1.1) 中穿越极限环的最大个数为 2, 并证明了向量场在边界上具有相同方向的平面分段线性折射系统中对应穿越极限环的最大个数为 1. 然而, 系统 (1.1) 中穿越极限环的个数大于 3 的例子尚未被发现. 此外, 针对具有一条直线边界的不连续平面分段光滑系统[4 ,6 ,26 ,28 ] , Llibre 和 Mereu[26 ] 利用一阶平均法证明了由两个二次等时中心构造的周期轨在二次多项式扰动下, 系统至少存在 5 个穿越极限环. Llibre 和 Tang[28 ] 利用 5 阶平均法证明了线性中心在二次和三次多项式扰动下分别可以分支出 8 和 13 个穿越极限环. 为了避免求解平均法中的复杂积分, Braun 等[6 ] 通过展开位移映射, 分别证明了在特定斜直线上 Loud 族中的四个等时中心在多项式扰动下穿越极限环的最佳个数下界为 12. Barkat 等[4 ] 研究了由线性中心和 $n$ 次等时全局中心构成的不连续平面分段光滑系统, 利用首次积分方法证明了当 $n=1,2,3,4,5$ 和 $n \geq6$ 时系统中穿越极限环的最大个数分别为 $0, 1, 2, 3, 4, 5$ .
然而, 在众多描述实际问题的应用模型中, 边界并不总是一条规则的直线, 也可能为折线、非线性曲线等不规则形式. 文献 [8 ] 研究了具有多夹角折线边界的两区域不连续平面分段线性系统, 并推测存在具有 $n\in\mathbb{N}$ 个穿越极限环的系统. 文献 [3 ] 研究了具有非线性曲线边界 $y=x^{n}$ 的平面分段线性系统, 分析了在高阶线性扰动下穿越极限环的最大个数 $\mathcal{L}(n)$ , 并证明了 $\mathcal{L}(2)\geq4$ , $\mathcal{L}(3)\geq8$ ; 当 $n\geq4$ 为偶数时, $\mathcal{L}(n)\geq7$ ; 当 $n\geq5$ 为奇数时, $\mathcal{L}(n)\geq9$ . 在此基础上, 文献 [12 ] 中的公开问题 18 提出要进一步提升极限环最大个数 $\mathcal{L}(n)$ 下界的精度. 随后, 文献 [33 ] 证明了当 $k\geq1$ 时, 穿越极限环的最大个数满足 $\mathcal{L}(2k)\geq k^{2}+2k+1$ 和 $\mathcal{L}(2k+1)\geq k^{2}+2k+3$ . 此外, 文献 [2 ] 研究了边界由具有相同中心的两个圆环构成的三区域不连续平面分段线性系统, 证明了系统最多具有 3 个穿越极限环. 因此, 边界的几何结构对于不连续平面分段线性系统中极限环的最大个数具有重要影响.
近年来, 具有不规则折线边界的不连续平面分段线性系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参见文献 [1 ,5 ,7 ,14 ,20 ,22 ,25 ,32 ,34 ,36 ].
其中, Cardin 和 Torregrosa[7 ] 考虑了具有不规则折线边界 $\Sigma_{\gamma}$ 的不连续平面分段线性系统, 其中 $\Sigma_{\gamma}$ 的定义为
$\begin{split} \Sigma_{\gamma}= \left\{\begin{array}{l} \{(u,v):u\geq0,v=0\}\cup\{(u,v):v=(\tan\gamma)\cdot u,v\geq0\},\quad\text{当}~\gamma\in (0,\pi)~\text{且}~\gamma\neq\frac{\pi}{2},\\ \{(u,v):u\geq 0,v=0\}\cup \{(u,v):u=0,v\geq0\},\quad \text{当}~\gamma=\frac{\pi}{2}, \end{array}\right. \end{split}$
如图1 所示, 其中 $\Sigma_{\gamma}$ 上的点 $(0,0)$ 被称作切换点, 不具有正则性.
图 1
图 1
系统具有不规则折线边界的示意图. (a) 折线夹角为 $\gamma\in (0,\pi)$ 且 $\gamma\neq\frac{\pi}{2}$ . (b) 折线夹角 $\gamma=\frac{\pi}{2}$ .
由于不规则折线边界夹角大小的不确定性, 系统极限环的个数与相对位置问题是十分复杂的. 文献 [14 ,24 ] 分别研究了不规则折线边界夹角 $\gamma=\frac{\pi}{2}$ 和 $\gamma\neq\frac{\pi}{2}$ , $\gamma\in (0,\pi)$ 时系统极限环的最大个数. 文献 [7 ,20 ] 主要研究了 $\gamma\neq\frac{\pi}{2}$ 的情况, 文献 [1 ,5 ,22 ,25 ,32 ,34 ,36 ] 主要研究了 $\gamma=\frac{\pi}{2}$ 的情况. 本文重点关注 $\gamma=\frac{\pi}{2}$ 的情况, 此时, 折线边界的两个组成部分为
$\Sigma_{1}=\{(x,y):x\geq0,y=0\}\quad\text{和}\quad \Sigma_{2}=\{(x,y):x=0,y\geq0\},$
$Q_{+}=\{(x,y):x>0,y>0\}\quad\text{和}\quad Q_{-}=\{(x,y):x<0\}\cup\{(x,y):x\geq0,y<0\}.$
根据 Filippov[10 ,15 ] 理论, 定义不连续边界 $\Sigma$ 的两个组成部分 $\Sigma_{1,2}$ 上的滑动区域和穿越区域分别为 $\Sigma_{1,2}^{s}$ 和 $\Sigma_{1,2}^{c}$ , 其中
(1.2) $\begin{aligned} &\Sigma_{1}^{s}=\{(x,0):G_{+}(x,0)G_{-}(x,0)\leq0\}, ~\text{在} ~\Sigma_{1}~\text{上},\\ &\Sigma_{1}^{c}=\{(x,0):G_{+}(x,0)G_{-}(x,0)>0\}, ~\text{在} ~\Sigma_{1}~\text{上}, \\ &\Sigma_{2}^{s}=\{(0,y):F_{+}(0,y)F_{-}(0,y)\leq0\},~ ~\text{在} ~\Sigma_{2}~\text{上},\\ &\Sigma_{2}^{c}=\{(0,y):F_{+}(0,y)F_{-}(0,y)>0\}, ~ ~\text{在} ~\Sigma_{2}~\text{上}, \end{aligned}$
并称滑动 (穿越) 区域中的点为滑动 (穿越) 点. 显然, 穿越区域 $\Sigma_{1,2}^{c}$ 是滑动区域 $\Sigma_{1,2}^{s}$ 在边界集合 $\Sigma_{1,2}$ 中的补集. 本文仅研究不包含滑动点的穿越极限环, 因此, 可以利用滑动区域排除穿越极限环的无效解, 获得穿越极限环的精确个数上界. 为了方便起见, 在下文中简称穿越极限环为极限环.
针对具有折线边界 $\Sigma=\Sigma_{1}\cup\Sigma_{2}$ 的不连续平面分段线性系统, 可能存在三种类型的极限环, 分别为: 第一类和第二类两点极限环、三点极限环和四点极限环, 如图1 所示. 其中三点极限环为第二类两点极限环与四点极限环的过渡形式, 可以将其视为其中一种, 本文不做详细研究.
图2
图2
(a) 和 (b) 第一类两点极限环. (c) 第二类两点极限环. (d) 三点极限环. (e) 四点极限环.
特别地, 文献 [29 ,30 ] 分别提出了两个公开问题: 无平衡点或仅具有中心型平衡点的平面分段线性系统是否存在极限环? 针对具有折线边界的不连续平面分段线性系统, 文献 [1 ,36 ] 证明了仅具有中心型平衡点的不连续平面分段线性系统中不存在第一类两点极限环, 第二类两点极限环和四点极限环的最大个数分别为 2 和 1, 两类极限环的最大共存个数为 2. 文献 [22 ] 证明了仅具有无平衡点 Hamiltonian 向量场的不连续平面分段线性系统中不存在第一类两点极限环, 第二类两点极限环和四点极限环的最大个数分别为 2 和 1, 两类极限环的最大共存个数为 2.
根据已有文献 [1 ,9 ,18 ,20 ,22 ,25 ,32 ,34 ,36 ] 可知, 许多实际应用模型均可利用具有折线边界的不连续平面分段线性系统进行表示, 诸如:非线性振子[1 ] 、拐角碰撞模型[9 ] 、 不连续支撑的质量弹簧模型[18 ] 等, 并且在具有折线边界的不连续平面分段线性系统中, 极限环的 Poincaré 映射构造相对复杂, 研究难度更大. 因此, 从应用和理论的角度来看, 进一步研究这类不连续平面分段线性系统的极限环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与此同时, 在这些实际应用模型中, 两个不同的子系统可能为无平衡点的 Hamiltonian 线性系统或具有中心型平衡点的线性系统, 然而, 在这种情况下各类极限环的存在性、共存性及最大共存个数仍然是未知的.
因此, 本文假设区域 $Q_{+,-}$ 内的子系统为无平衡点的线性 Hamiltonian 系统, 区域 $Q_{-,+}$ 内的子系统为具有中心型平衡点的线性系统, 并根据中心型平衡点的位置将其分为容许平衡点、边界平衡点和虚拟平衡点. 其中, 容许平衡点位于子系统对应的内部区域, 边界平衡点位于边界上, 虚拟平衡点不位于子系统对应的内部区域.
为了方便起见, 将上述两类不连续平面分段线性系统简写为: PLH+PWLC 系统和 PWLC+PLH 系统 (PLH 和 PWLC 分别为 piecewise linear Hamiltonian 和 piecewise linear center 的英文缩写). PLH+PWLC 系统和 PWLC+PLH 系统中的极限环分别称为 Hamiltonian-中心和中心-Hamiltonian 型极限环.
基于上述假设, 第一类两点极限环即为仅具有一条直线边界的不连续平面分段线性系统 (1.1) 中的两点极限环, 利用首次积分方法, 可以得到关于第一类两点极限环的结论
引理 1.1 PLH+PWLC 系统和 PWLC+PLH 系统中不存在仅与 $\Sigma_{1}$ 或 $\Sigma_{2}$ 相交的第一类两点极限环.
由于 PLH+PWLC 系统和 PWLC+PLH 系统中不存在第一类两点极限环, 因此, 下文如无特别说明, 简称第二类两点极限环为两点极限环. 关于第二类两点极限环和四点极限环的主要结论如下
定理 1.1 在 PLH+PWLC 系统中以下结论成立
(a) Hamiltonian-中心型两点极限环的最大个数为 2;
(b) Hamiltonian-中心型四点极限环的最大个数为 1;
(c) 在 1 个 Hamiltonian-中心型四点极限环存在的前提下, 最多具有 1 个 Hamiltonian- 中心型两点极限环与其共存.
定理 1.2 在PWLC+PLH 系统中以下结论成立
(a) 中心-Hamiltonian 型两点极限环的最大个数为 2;
(b) 中心-Hamiltonian 型四点极限环的最大个数为 1;
(c) 在 1 个中心-Hamiltonian 型四点极限环存在的前提下, 最多具有 1 个中心-Hamiltonian 型两点极限环与其共存.
命题 1.1 和 1.2分别提供了具有 2 个 Hamiltonian-中心型两点极限环、 1 个 Hamiltonian-中心型两点极限环与 1 个 Hamiltonian-中心型四点极限环共存的数值例子.
命题 1.1 考虑具有边界 $\Sigma$ 的不连续平面分段线性系统
(1.3) $\begin{aligned} &\dot{x}=2x-2y+\frac{9}{10},&&\dot{y}=2x-2y+1,&&\text{在}~Q_{+}~\text{区域内},\\ &\dot{x}=-y+\frac{ 49}{100},&&\dot{y}=5x-\frac{1}{10},&&\text{在}~Q_{-}~\text{区域内}. \end{aligned}$
$Q_{+}$ 区域内的子系统为无平衡点的线性 Hamiltonian 系统, $Q_{-}$ 区域内的子系统为具有中心型虚拟平衡点 $(\frac{1}{50},\frac{49}{100})$ 的线性系统, 系统 (1.3) 具有 2 个 Hamiltonian-中心型两点极限环, 且不包含滑动区域 $\Sigma_{1}^{s}=\{(x,0):x\in[\frac{1}{50}]\}$ 和 $\Sigma_{2}^{s}=\{(0,y):y\in[\frac{9}{20},\frac{49}{100}]\}$ 中的滑动点. 2 个极限环的轨线逆时针旋转并与边界 $\Sigma$ 分别相交于点 $(0.1023675152\cdots,0)$ , $(0.1763529866\cdots,0)$ , $(0,1.011557320\cdots)$ 和 $(0,1.090276005\cdots)$ ; 如图 3(a) 所示.
图3
图3
(a) 2 个 Hamiltonian-中心型两点极限环. (b) 1 个 Hamiltonian-中心型四点极限环和唯一的 Hamiltonian- 中心型两点极限环.
命题 1.2 考虑具有边界 $\Sigma$ 的不连续平面分段线性系统
(1.4) $\begin{aligned} &\dot{x}=-\frac{23}{40}x-\frac{1}{2}y+\frac{24}{25},&&\dot{y}=\frac{529}{800}x+\frac{23}{40}y-\frac{9}{25},&&&&\text{在}~Q_{+}~\text{区域内},\\ &\dot{x}=-x-y+3,&&\dot{y}=2x+y-4,&&&&\text{在}~Q_{-}~\text{区域内}. \end{aligned}$
$Q_{+}$ 区域内的子系统为无平衡点的线性 Hamiltonian 系统, $Q_{-}$ 区域内的子系统为具有中心型虚拟平衡点 (1,2) 的线性系统, 系统 (1.4) 具有 1 个 Hamiltonian-中心型四点极限环和 1 个 Hamiltonian-中心型两点极限环, 且不包含滑动区域 $\Sigma_{1}^{s}=\{(x,0):x\in[\frac{288}{529},2]\}$ 和 $\Sigma_{2}^{s}=\{(0,y):y\in[\frac{48}{25},3]\}$ 中的滑动点. 其中四点极限环的轨线逆时针旋转并与边界 $\Sigma$ 相交于四个点 $(2\pm\frac{108\sqrt{1066389073}}{2163061},0)$ 和 $(0,3\pm\frac{385\sqrt{1066389073}}{4326122} )$ , 两点极限环的轨线逆时针旋转并与边界 $\Sigma$ 相交于两个点 $(4.989713352\cdots,0)$ 和 $(0,7.344740712\cdots)$ ; 如图 3(b) 所示.
命题 1.3 和 1.4} 分别提供了具有 2 个中心-Hamiltonian 型两点极限环、1 个中心-Hamiltonian 型两点极限环与 1 个中心-Hamiltonian 型四点极限环共存的数值例子.
命题 1.3 考虑具有边界 $\Sigma$ 的不连续平面分段线性系统
(1.5) $\begin{aligned} &\dot{x}=-y+\frac{3}{2},&&\dot{y}=5x-\frac{21}{10},&&\text{在}~Q_{+}~\text{区域内},\\ &\dot{x}=x-y+\frac{11}{10},&&\dot{y}=x-y+1,&&\text{在}~Q_{-}~\text{区域内}. \end{aligned}$
$Q_{+}$ 区域内的子系统为具有中心型容许平衡点 $(\frac{21}{50},\frac{3}{2})$ 的线性系统, $Q_{-}$ 区域内的子系统为无平衡点的线性 Hamiltonian 系统, 系统 (1.5) 具有 2 个中心-Hamiltonian 型两点极限环, 且不包含滑动区域 $\Sigma_{1}^{s}=\{(x,0):x\in[\frac{21}{50}]\}$ 和 $\Sigma_{2}^{s}=\{(0,y):y\in[\frac{11}{10},\frac{3}{2}]\}$ 内的滑动点. 2 个两点极限环的轨线逆时针旋转并与边界 $\Sigma$ 分别相交于点 $(0.5261320950\cdots,0)$ , $(0.8309805435\cdots,0)$ , $(0,2.693448829\cdots)$ 和 $(0,2.987455894\cdots)$ ; 如图 4(a) 所示.
图4
图4
(a) 2 个中心-Hamiltonian 型两点极限环. (b) 1 个中心-Hamiltonian 型四点极限环和唯一的中心-Hamiltonian 型两点极限环.
命题 1.4 考虑具有边界 $\Sigma$ 的不连续平面分段线性系统
(1.6) $\begin{aligned} &\dot{x}=x-2y+2,&&\dot{y}=x-y-\frac{13}{100},&&\text{在}~Q_{+}~\text{区域内},\\ &\dot{x}=\frac{1}{2}x-\frac{1}{2}y+\frac{3}{5},&&\dot{y}=\frac{1}{2}x- \frac{1}{2}y-\frac{2}{5},&&\text{在}~Q_{-}~\text{区域内}. \end{aligned}$
$Q_{+}$ 区域内的子系统为具有中心型容许平衡点 $(\frac{113}{50},\frac{213}{100})$ 的线性系统, $Q_{-}$ 区域内的子系统为无平衡点的线性 Hamiltonian 系统, 系统 (1.6) 同时具有 1 个中心-Hamiltonian 型四点极限环和 1 个中心-Hamiltonian 型两点极限环, 且不包含滑动区域 $\Sigma_{1}^{s}=\{(x,0):x\in[\frac{13}{100},\frac{4}{5}]\}$ 和 $\Sigma_{2}^{s}=\{(0,y):y\in[\frac{6}{5}]\}$ 内的滑动点. 其中四点极限环的轨线逆时针旋转并与边界 $\Sigma$ 相交于四个点 $(\frac{4}{5}\pm\frac{8\sqrt{55335}}{2635},0)$ 和 $(0,\frac{6}{5}\pm\frac{67\sqrt{55335}}{13175})$ , 两点极限环的轨线逆时针旋转并与边界 $\Sigma$ 相交于两个点 $(1.814680995\cdots,0)$ 和 $(0,2.552618764\cdots)$ ; 如图 4(b) 所示.
2 主要结论的证明
本节首先提供无平衡点的线性 Hamiltonian 系统的规范型 (参见文献 [11 ,22 ,29 ])
引理 2.1 无平衡点的线性 Hamiltonian 系统的规范型为
(2.1) $\begin{aligned} \dot{x}=-\frac{\partial H(x,y)}{\partial y}=-\lambda dx+dy+f,\quad \dot{y}=\frac{\partial H(x,y)}{\partial x}=-\lambda^{2} dx+\lambda dy+e, \end{aligned}$
其中 $\lambda f\neq e$ 且 $d\neq0$ , 对应的首次积分为
(2.2) $H_{H}(x,y)=-\lambda^{2}dx^{2}+2\lambda dxy-dy^{2}+2ex-2fy.$
下面提供具有中心型平衡点线性系统的规范型 (参见文献 [21 ,23 ,30 ,31 ])
(2.3) $\dot{x}=-\beta x-\frac{\beta^{2}+M^{2}}{\alpha}y+\phi,~~\dot{y}=\alpha x+\beta y+\epsilon,$
其中 $\alpha\neq0$ 且 $M>0$ , 对应的首次积分为
(2.4) $H_{C}(x,y)=(\alpha x+ \beta y)^{2}+2\alpha (\epsilon x- \phi y)+M^{2}y^{2}.$
注意到引理 2.1 和 2.2 中的规范型与坐标变换无关, 所以可以在 $Q_{+}$ 和 $Q_{-}$ 的每个区域中使用这些规范型. 在定理的证明过程中, 将充分利用这两个首次积分来讨论各类极限环的存在性和最大个数.
2.1 引理 1.1 的证明
证 假设系统 (2.1), (2.3) 具有一个第一类两点极限环, 且仅与边界 $\Sigma_{2}$ 交于两点 $(0,Y_{1})$ 和 $(0,Y_{2})$ , 其中 $0<Y_{1}<Y_{2}$ . 则首次积分 $H_{H}$ 和 $H_{C}$ 在区域 $Q_{+}$ 和 $Q_{-}$ 内分别满足以下两个方程
(2.5) $\begin{aligned} &H_{H}(Y_{1},0)=H_{H}(Y_{2},0),\\ &H_{C}(Y_{2},0)=H_{C}(Y_{1},0), \end{aligned}$
(2.6) $\begin{aligned} &-(Y_{1}-Y_{2})\left(d(Y_{1}+Y_{2})+2f\right)=0,\\ &(Y_{2}-Y_{1})\left((\beta^2+M^2)(Y_{1}+Y_{2})-2\alpha\phi\right)=0, \end{aligned}$
由于 $0<Y_{1}<Y_{2}$ , 系统 (2.6) 可以转化为两个直线方程
(2.7) $\begin{aligned} &\Upsilon_{1}:~Y_{1}=-Y_{2}-\frac{2f}{d},\\ &\Upsilon_{2}:~Y_{1}=-Y_{2}+\frac{2\alpha\phi}{\beta^2+M^2}, \end{aligned}$
显然, 直线 $\Upsilon_{1}$ 和 $\Upsilon_{2}$ 具有相同的斜率. 因此, 如果 $-\frac{f}{d}=\frac{\alpha\phi}{\beta^2+M^2}$ , 两条直线将重合, 系统 (2.5) 具有无限多个解, 此时系统 (2.1)+(2.3) 具有无限多个周期轨道仅与 $\Sigma_{2}$ 相交; 如果 $-\frac{f}{d}\neq\frac{\alpha\phi}{\beta^2+M^2}$ , 两条直线平行, 系统 (2.5) 无解, 此时系统 (2.1)+(2.3) 不存在仅与 $\Sigma_{2}$ 相交的第一类两点极限环. 综上所述, 系统 (2.1)+(2.3) 不存在仅与 $\Sigma_{2}$ 相交的第一类两点极限环.
类似地, 可以证明系统 (2.1)+(2.3) 不存在仅与 $\Sigma_{1}$ 相交的第一类两点极限环. 此外, 系统 (2.3)+(2.1) 中第一类两点极限环不存在性的证明与上述证明过程类似, 本文不再赘述.
2.2 定理 1.1(a) 的证明
证 假设系统 (2.1)+(2.3) 具有一个第二类两点极限环, 与边界 $\Sigma$ 的两个部分各交于一个点, 即为点 $(x_{+},0)$ 和 $(0,y_{+})$ , 其中 $x_{+}>0$ 且 $y_{+}>0$ . $Q_{+}$ 区域内的子系统为无平衡点的线性 Hamiltonian 系统, 由文献 [22 ] 可知, 令 $H_{H}(x, y)=h,(h \in \mathbb{R})$ , 由首次积分 (2.2), 可以得到
$ d(\lambda x-y)^2+2 f y+h=2 e x, $
利用线性变换 $Y=\lambda x-y$ , 可以得到系统 (2.1) 的拓扑等价系统的隐式精确解表达式
$ d\left(Y-\frac{f}{d}\right)^2-\frac{f^2}{d}+h=2(e-\lambda f) x, $
其中 $d(e-\lambda f) \neq 0$ , 则系统 (2.1) 的轨线是具有对称轴 $y=\lambda x-\frac{f}{d}$ 的一族抛物线, 具体的轨线几何结构分类情况如下
(a) 当 $\lambda=0$ 且 $e \neq 0$ 时, 对称轴 $y=-\frac{f}{d}$ 平行于 $x$ - 轴, 若同时满足 $de<0$ , 抛物线开口朝向左侧, 如图 5(a)(A-C) ; 若同时满足 $de>0$ , 抛物线开口朝向右侧, 如图 5(a)(D-F) ;
图5
图5
$Q_{+}$ 区域内轨线的几何结构. (a) $\lambda=0$ , 对称轴平行于 $y$ - 轴. (b) $\lambda>0$ , 对称轴的斜率大于0. (c) $\lambda<0$ , 对称轴的斜率小于0.
(b) 当 $\lambda>0$ 且 $e \neq 0$ 时, 对称轴 $y=\lambda x-\frac{f}{d}$ 斜率为正, 若同时满足 $d(e-\lambda f)<0$ , 抛物线开口朝向下侧, 如图 5(b)(A-C) ; 若同时满足 $d(e-\lambda f)>0$ , 抛物线开口朝向上侧, 如图 5(b)(D-F) ;
(c) 当 $\lambda<0$ 且 $e \neq 0$ 时, 对称轴 $y=\lambda x-\frac{f}{d}$ 斜率为负, 若同时满足 $d(e-\lambda f)<0$ , 抛物线开口朝向下侧, 如图 5(c)(A-C) ; 若同时满足 $d(e-\lambda f)>0$ , 抛物线开口朝向上侧, 如图 5(c)(D-F) .
以对称轴的斜率和抛物线的开口方向为分类标准, $Q_{+}$ 区域内的轨线几何结构具有 18 种类型, 如图 5 所示. 显然, 除了图 5(a)(D、E) (对称轴 $y=-\frac{f}{d}\leq0$ ) 和图 5(b)(F) (对称轴 $y=\lambda x-\frac{f}{d}$ 与 $x$ - 轴交点的横坐标小于 0) 的轨线结构, 其余的轨线结构类型在 $Q_{+}$ 区域内, 均存在连接点 $(x_{+},0)$ 和 $(0,y_{+})$ 的极限环轨线片段. 特别地, 若两点极限环存在, 在图 5(b)(A) 中, 点 $(x_{+},0)$ 需要位于橘色轨线与 $x$ - 轴的交点 $(\frac{2e}{d\lambda^{2}},0)$ 右侧; 在图 5(b)(D、E) 中, 点 $(x_{+},0)$ 需要位于橘色轨线与 $x$ - 轴的切点 $(\frac{e}{d\lambda^{2}},0)$ 左侧; 在图 5(c)(A) 中, 点 $(x_{+},0)$ 需要位于橘色轨线与 $x$ - 轴的右端交点的右侧; 在图 5(c)(D) 中, 点 $(x_{+},0)$ 需要位于橘色轨线与 $x$ - 轴的切点 $(\frac{e}{d\lambda^{2}},0)$ 的右侧.
此时, 若系统 (2.1)+(2.3) 存在两点极限环, 首次积分 $H_{H}$ 和 $H_{C}$ 在区域 $Q_{+}$ 和 $Q_{-}$ 内分别满足以下两个方程
(2.8) $\begin{aligned} &H_{H}(x_{+},0)=H_{H}(0,y_{+}),\\ &H_{C}(0,y_{+})=H_{C}(x_{+},0), \end{aligned}$
(2.9) $\begin{aligned} \lambda^{2}d x_{+}^{2}-d y_{+}^{2}-2e x_{+}-2f y_{+}&=0,\\ \alpha^{2}x_{+}^{2}-(\beta^{2}+M^{2})y_{+}^{2}+2\alpha \epsilon x_{+}+2\alpha \phi y_{+}&=0, \end{aligned}$
根据 Bezout 定理, 最高次数分别为 2 和 2 的两个多项式方程 (2.9) 最多具有 4 个实数解 $(x_{+}, y_{+})$ , 并且其中必然包含一个解 $(0,0)$ , 显然, 这个解不能构成极限环. 假设剩余的三个解 $(x_{+k}, y_{+k}),k=1,2,3$ 可以构成三个极限环, 不失一般性, 假设
(2.10) $0<x_{+1}<x_{+2}<x_{+3} \quad\text{且}\quad 0<y_{+1}<y_{+2}<y_{+3},$
否则, 在 $Q_{+}$ 区域内, 系统的解对应连接 $(x_{+k}, 0)$ 和 $(0, y_{+k})$ 的轨线必定相交, 这与给定初值的常微分方程解的存在唯一性定理矛盾.
与此同时, 系统 (2.9) 可以转化为两个多项式方程
(2.11) $\begin{aligned} d \left(\alpha^{2}-\lambda^{2}(\beta^{2}+M^{2})\right)x_{+}^{2} +2\left(\alpha \epsilon d +e (\beta^{2}+M^{2})\right)x_{+} +2\left(\alpha \phi d +f (\beta^{2}+M^{2})\right)y_{+}&=0,\\ d \left(\alpha^{2}-\lambda^{2}(\beta^{2}+M^{2})\right) y_{+}^{2} +2\alpha(\epsilon\lambda^{2}d +\alpha e )x_{+} +2\alpha(\phi\lambda^{2}d +\alpha f )y_{+}&=0. \end{aligned}$
如果 $\alpha^{2}=\lambda^{2}(\beta^{2}+M^{2})$ , 系统 (2.11) 退化为两条直线, 它们可以存在 0 个, 1 个或无限个交点, 相应地, 系统 (2.1)+(2.3) 最多具有 1 个两点极限环.
如果 $\alpha^{2}\neq\lambda^{2}(\beta^{2}+M^{2})$ , 根据 Bezout 定理, 系统 (2.11) 最多具有四个解. 更详细地, 如果 $\alpha \phi d +f (\beta^{2}+M^{2})=0$ 或 $\alpha(\epsilon\lambda^{2}d +\alpha e )=0$ , 系统 (2.11) 的两个方程分别具有一个零解和一个非零解, 显然, 零解不能构成极限环, 相应地, 系统 (2.1)+(2.3) 最多具有两个极限环; 如果 $\alpha \phi d +f (\beta^{2}+M^{2})\neq0$ 且 $\alpha(\epsilon\lambda^{2}d +\alpha e )\neq0$ , 系统 (2.11) 可以被转化为两个抛物线方程
(2.12) $\begin{aligned} \mathcal{M}_{1}:y_{+}=&k_{1}\left(x_{+} -b_{1}\right)x_{+},\\ \mathcal{M}_{2}:x_{+}=&k_{2} \left(y_{+} - b_{2}\right)y_{+}, \end{aligned}$
$\begin{aligned} &k_{1}=-\frac{d \left(\alpha^{2}-\lambda^{2}(\beta^{2}+M^{2})\right)}{2\left(\alpha \phi d +f (\beta^{2}+M^{2})\right)},\quad b_{1}=-\frac{2\left(\alpha \epsilon d +e (\beta^{2}+M^{2})\right)} {d \left(\alpha^{2}-\lambda^{2}(\beta^{2}+M^{2})\right)},\\ &k_{2}=-\frac{d \left(\alpha^{2}-\lambda^{2}(\beta^{2}+M^{2})\right) }{2\alpha(\epsilon\lambda^{2}d +\alpha e )},\quad b_{2}=-\frac{2\alpha(\phi\lambda^{2}d +\alpha f )}{d \left(\alpha^{2}-\lambda^{2}(\beta^{2}+M^{2})\right) }. \end{aligned}$
针对这种情形, 极限环的个数可以转化为两个抛物线方程满足条件 (2.10) 的交点的最大个数. 在 $(x_{+},y_{+})$ 坐标平面, 抛物线 $\mathcal{M}_{1}$ 为上下型, 抛物线 $\mathcal{M}_{2}$ 为左右型.显然, 抛物线 $\mathcal{M}_{1}$ 与 $x$ - 轴具有两个交点, 分别为 $(0,0)$ 和 $(b_{1},0)$ . 类似地, 抛物线 $\mathcal{M}_{2}$ 与 $y$ - 轴具有两个交点, 分别为 $(0,0)$ 和 $(0,b_{2})$ . 因此, $\mathcal{M}_{1}$ 和 $\mathcal{M}_{2}$ 必然存在一个交点为原点. 通过几何结构分析, 参见文献 [22 ], 系统 (2.12) 的剩余三个解中满足条件 (2.10) 的最大个数为 2, 相应地, 系统 (2.1)+(2.3) 最多具有 2 个第二类两点极限环.
综上所述, 系统 (2.1)+(2.3) 最多具有 2 个第二类两点极限环, 结合命题 1.1 的数值结果, 定理 1.1(a) 的证明完毕.
2.3 定理 1.1(b) 的证明
证 假设系统 (2.1)+(2.3) 具有一个四点极限环, 与边界 $\Sigma$ 的两个部分各交于两个点 $(x_{1}, 0)$ , $(x_{2}, 0)$ , $(0, y_{1})$ 和 $(0, y_{2})$ , 其中 $0 < x_{1} < x_{2}$ 且 $0 < y_{1} < y_{2}$ , 且在 $Q_{+}$ 区域内, 子系统的轨线几何结构需要满足图 5(c)(A、D) . 则首次积分 $H_{H}$ 和 $H_{C}$ 在区域 $Q_{+}$ 和 $Q_{-}$ 内分别满足以下四个方程
(2.13) $\begin{aligned} H_{H}(x_{2},0)=H_{H}(0,y_{2}),\\ H_{C}(0,y_{2})=H_{C}(0,y_{1}),\\ H_{H}(0,y_{1})=H_{H}(x_{1},0),\\ H_{C}(x_{1},0)=H_{C}(x_{2},0), \end{aligned}$
(2.14) $\begin{aligned} &e_{1} =\frac{\lambda^{2} d }{2} x_{2}^{2}-\frac{d }{2} y_{2}^{2}-e x_{2}-fy_{2}=0,\\ &e_{2}=(y_{2}-y_{1})((\beta^{2}+M^{2})(y_{1}+y_{2})-2\alpha \phi)=0,\\ &e_{3}=-\frac{\lambda^{2} d }{2} x_{1}^{2}+\frac{d }{2} y_{1}^{2}+e x_{1}+fy_{1}=0, \\ &e_{4}=\alpha(x_{1}-x_{2})(\alpha(x_{1}+x_{2})+2 \epsilon)=0. \end{aligned}$
根据系统 (2.14) 容易得到: 如果 $(x_{1}, x_{2}, y_{1}, y_{2})$ 是一个解, 则$(x_{2}, x_{1}, y_{2}, y_{1})$ 也是一个解, 但由于 $x_{1}<x_{2}$ 且 $y_{1}<y_{2}$ , 这两个解中最多具有一个解可以构成极限环.
因为 $\beta^{2}+M^{2}>0$ 且 $\alpha\neq0$ , 由 $e_{2}=0$ 和 $e_{4}=0$ , 可以得到
(2.15) $\begin{aligned} &y_{2}=-y_{1}+w_{1},~ &x_{2}=-x_{1}-w_{2}, \end{aligned}$
其中 $w_{1}=\frac{2\alpha \phi}{\beta^{2}+M^{2}}$ 且 $w_{2}=\frac{2\epsilon}{\alpha}$ . 为了保证 $x_{1}<x_{2}$ 且 $y_{1}<y_{2}$ , 由 (2.15) 式, 可以得到
$y_{1}<\frac{w_{1}}{2}<y_{2}~~~~~\text{且}~~~~~x_{1}<-\frac{w_{2}}{2}<x_{2}.$
将 (2.15) 代入 $e_{1}=0$ , 并把代入后的结果加上 $e_{3}=0$ , 系统 (2.14) 化简为
(2.16) $\begin{aligned} m_{1}\left(x_{1}+\frac{w_{2}}{2}\right)+m_{2}\left(y_{1}-\frac{w_{1}}{2}\right)=0, \\ -\frac{\lambda^{2} d }{2} x_{1}^{2}+\frac{d }{2} y_{1}^{2}+e x_{1}+fy_{1}=0, \end{aligned}$
其中 $m_{1}=2 e +\lambda^{2} d w_{2}$ , $m_{2}=2 f +d w_{1}$ . 系统 (2.16) 的第二个方程同样可以写作
(2.17) $\begin{aligned} \lambda^{2}\left(x_{1}-W_{1}\right)^{2}-\left(y_{1}+W_{2}\right)^{2}=\frac{e ^{2}-\lambda^{2}f ^{2}}{\lambda^{2}d ^{2}}, \end{aligned}$
其中 $W_{1}=\frac{e }{\lambda^{2}d }$ , $W_{2}=\frac{f }{d }$ .
如果 $m_{1}=m_{2}=0$ , 则 (2.16) 式的第一个方程是平凡的, (2.16) 式的第二个方程具有一族连续的解. 此时, 系统 (2.14) 具有一族连续的解, 相应地, 系统 (2.1)+(2.3) 没有四点极限环.
如果 $m_{1}=0$ 或 $m_{2}=0$ , 根据 Bezout 定理, 系统 (2.16) 或 (2.14) 最多具有两个孤立的解 $(x_{1}, y_{1})$ . 更详细地, 如果 $m_{1}=0$ 且 $m_{2}\neq0$ , 系统 (2.16) 的解必然满足 $y_{1}=\frac{w_{1}}{2}$ , 这与不等式 $y_{1}<\frac{w_{1}}{2}<y_{2}$ 矛盾, 则系统 (2.16) 没有四点极限环. 类似地, 如果 $m_{1}=0$ 且 $m_{2}\neq0$ , 系统 (2.16) 的解必然满足 $x_{1}=-\frac{w_{2}}{2}$ , 这与不等式 $x_{1}<-\frac{w_{2}}{2}<x_{2}$ 矛盾, 则系统 (2.16) 没有四点极限环.
如果 $m_{1}m_{2}\neq0$ , 由 (2.16) 式的第一个方程可以得到 $y_{1}$ 的表达式, 并将其带入到 (2.16) 式的第二个方程, 可以得到
(2.18) $\begin{aligned} &y_{1}=Kx_{1}+\gamma,\\ &a_{0}x_{1}^{2}+a_{1}x_{1}+a_{2}=0, \end{aligned}$
$\begin{aligned} & K=-\frac{m_{1}}{m_{2}}, ~~~\gamma=\frac{m_{2}w_{1}-m_{1}w_{2}}{2m_{2}},\\ &a_{0}=\frac{d }{2}(K^{2}-\lambda^{2}), ~~~a_{1}=(d \gamma+f )K+e,~~~ a_{2}=(\frac{d }{2}\gamma+f)\gamma. \end{aligned}$
根据 Bezout 定理, 系统 (2.18) 最多具有两个解. 由系统 (2.18) 的两个解, 可以得到系统 (2.14) 的解 $(x_{1}, x_{2}, y_{1}, y_{2})$ , 但由前面注释可知这两个解中最多具有一个解满足 $x_{1}<x_{2}$ 且 $y_{1}< y_{2}$ . 引入系统 (2.18) 的第二个方程根的判别式 $\bigtriangleup_{1}=a_{1}^{2}-4a_{0}a_{2}$ . 如果 $\bigtriangleup_{1}<0$ , 系统 (2.18) 没有实数解, 则系统 (2.1)+(2.3) 没有四点极限环. 如果 $\bigtriangleup_{1}=0$ , 则可知 $x_{1} = x_{2}$ , 系统 (2.1)+(2.3) 没有四点极限环. 如果 $\bigtriangleup_{1}>0$ , 定义解为 $(x_{11}, y_{11})$ 和 $(x_{12}, y_{12})$ , 其中 $0<x_{11}<x_{12}$ . 根据前文分析可知
(2.19) $\begin{aligned} x_{21}=x_{12},~~ x_{22}=x_{11},~~ y_{21}=y_{12},~~ y_{22}=y_{11}, \end{aligned}$
则可以使用记号 $x_{1i}$ 和 $y_{1i}$ , $i=1,2$ . 若系统存在极限环, 极限环的轨线与边界的四个交点为 $(x_{11}, 0)$ , $(x_{12}, 0)$ , $(0, y_{11})$ 和 $(0, y_{12})$ , 它们均位于 $x$ - 轴和 $y$ - 轴的正半轴. 若满足条件 $0 < y_{11} < y_{12}$ , 系统 (2.1)+(2.3) 最多具有 1 个四点极限环.
综上所述, 系统 (2.1)+(2.3) 最多具有 1 个四点极限环, 结合命题 1.2 的数值结果, 定理 1.1(b) 的证明完毕.
2.4 定理 1.1(c) 的证明
证 首先假设系统 (2.1)+(2.3) 具有一个四点极限环与边界 $\Sigma$ 交于四个点, 下面证明是否存在两点极限环与四点极限环共存.
假设系统存在四点极限环, 系统 (2.16) 可以重新写作
(2.20) $\begin{aligned}&\mathcal{L}:m_{1}\left(x_{1}+\frac{w_{2}}{2}\right)+m_{2}\left(y_{1}-\frac{w_{1}}{2}\right)=0,\\&\mathcal{S}_{1}:\lambda^{2}\left(x_{1}-W_{1}\right)^{2}-\left(y_{1}+W_{2}\right)^{2}=\frac{e ^{2}-\lambda^{2}f ^{2}}{\lambda^{2}d ^{2}},\end{aligned}$
其中 $W_{1}=\frac{e }{\lambda^{2}d }$ 且 $W_{2}=\frac{f}{d }$ . 显然, 系统 (2.20) 的第一个方程在 $(x_{1},y_{1})$ 平面是一条直线, 将其定义为 $\mathcal{L}$ , 且可知 $\mathcal{P}_{\mathcal{L}}=(-\frac{w_{2}}{2},\frac{w_{1}}{2})$ 是直线 $\mathcal{L}$ 上的一个点. 系统 (2.20) 的第二个方程是双曲线, 将其定义为 $\mathcal{S}_{1}$ . 如果 $e^{2}=\lambda^{2}f ^{2}$ , 双曲线 $\mathcal{S}_{1}$ 退化为两条相交的直线. 如果 $e^{2}\neq\lambda^{2}f^{2}$ , 双曲线 $\mathcal{S}_{1}$ 具有两条渐近线交于点 $\mathcal{T}_{\mathcal{S}_{1}}=\left(W_{1},-W_{2} \right)$ . 显然, 直线 $\mathcal{L}$ 可以与双曲线 $\mathcal{S}_{1}$ 交于 0, 1 或 2 个点, 且在定理 1.1(b) 的证明中, 已经证得当且仅当直线 $\mathcal{L}$ 与双曲线 $\mathcal{S}_{1}$ 具有两个交点时, 系统 (2.20) 具有一个四点极限环. 因此, 不失一般性, 进一步假设 $\mathcal{S}_{1}$ 为左右型双曲线, 并定义双曲线的左右两个分支分别为 $\mathcal{S}_{1}^{L}$ 和 $\mathcal{S}_{1}^{R}$ . 正如前文所言, 令 $(x_{1}, 0)$ , $(x_{2}, 0)$ , $(0, y_{2})$ 和 $(0, y_{1})$ 是四点极限环与 $x$ - 轴和 $y$ - 轴正半轴的四个连续交点, 此外, 其坐标需要满足 $0 < x_{1} < x_{2}$ 和 $0 < y_{1} < y_{2}$ . 为了满足这两个条件, 直线 $\mathcal{L}$ 必须具有正斜率. 且由 $y_{1}<\frac{w_{1}}{2}<y_{2}$ 和 $x_{1}<-\frac{w_{2}}{2}<x_{2}$ 可知, 直线 $\mathcal{L}$ 上的点 $\mathcal{P}_{\mathcal{L}}$ 需要位于两点 $\mathcal{P}_{1}(x_{1},y_{1})$ 和 $\mathcal{P}_{2}(x_{2},y_{2})$ 之间, 则两点具有三种相交形式
(A) $\mathcal{P}_{1}$ 和 $\mathcal{P}_{2}$ 均位于双曲线 $\mathcal{S}_{1}$ 的右侧分支 $\mathcal{S}_{1}^{R}$ , $\mathcal{P}_{\mathcal{L}}$ 位于 $\mathcal{S}_{1}^{R}$ 的右侧, 直线 $\mathcal{L}$ 的斜率大于渐近线 $\mathcal{L}_{\mathcal{S}_{1}}^{2}$ 的斜率;
(B) $\mathcal{P}_{1}$ 和 $\mathcal{P}_{2}$ 分别为位于双曲线 $\mathcal{S}_{1}$ 的左侧分支 $\mathcal{S}_{1}^{L}$ 和右侧分支 $\mathcal{S}_{1}^{R}$ , 点 $\mathcal{P}_{\mathcal{L}}$ 位于 $\mathcal{S}_{1}^{L}$ 和 $\mathcal{S}_{1}^{R}$ 之间, 直线 $\mathcal{L}$ 的斜率小于渐近线 $\mathcal{L}_{\mathcal{S}_{1}}^{2}$ 的斜率;
(C) $\mathcal{P}_{1}$ 和 $\mathcal{P}_{2}$ 均位于双曲线 $\mathcal{S}_{1}$ 的左侧分支 $\mathcal{S}_{1}^{L}$ , $\mathcal{P}_{\mathcal{L}}$ 位于 $\mathcal{S}_{1}^{L}$ 的左侧, 直线 $\mathcal{L}$ 的斜率大于渐近线 $\mathcal{L}_{\mathcal{S}_{1}}^{2}$ 的斜率, 如图 6 所示.
图6
图6
直线 $\mathcal{L}$ 和双曲线 $\mathcal{S}_{1}$ 的三种相交形式.
下面计算边界上的滑动区域, 用以排除不满足极限环存在性条件的无效解. 如果 $\lambda\alpha>0$ $(<0)$ , 可以得到有界滑动区域
(2.21) $\begin{aligned} &\Sigma_{1b}^{s}=\{(x,0):x\in[\min\bar{X},\max\bar{X}]\} \cap \{x\in \mathbb{R}^{+}\},\quad \text{其中}~\bar{X}\in\left\{-\frac{w_{2}}{2},W_{1}\right\}\\ &\Sigma_{2b}^{s}=\{(0,y):y\in[\min\bar{Y},\max\bar{Y}]\} \cap \{y\in \mathbb{R}^{+}\},\quad \text{其中}~\bar{Y}\in\left\{\frac{w_{1}}{2},-W_{2}\right\} \end{aligned}$
(2.22) $\begin{aligned} &\Sigma_{1ub}^{s}=\{(x,0):x\in(-\infty,\min\bar{X}]\cup[\max\bar{X},+\infty]\} \cap \{x\in \mathbb{R}^{+}\},\\ &\Sigma_{2ub}^{s}=\{(0,y):y\in(-\infty,\min\bar{Y}]\cup[\max\bar{Y},+\infty]\} \cap \{y\in \mathbb{R}^{+}\}. \end{aligned}$
显然, 对于图 6 中的第一种和第三种相交情况, 由于直线 $\mathcal{L}$ 上的点 $\mathcal{P}_{\mathcal{L}}$ 总是位于两点 $\mathcal{P}_{1}$ 和 $\mathcal{P}_{2}$ 之间, 且为了保证两区域 $Q_{\pm}$ 内的轨线同时为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 有界滑动区域 $\Sigma_{1b}^{s}$ 和 $\Sigma_{2b}^{s}$ 总是同时出现, 则无论滑动区域为有界区域还是无界区域, $\mathcal{P}_{1}$ 或 $\mathcal{P}_{2}$ 中总有一个点位于滑动区域. 因此, 对于图 6 中的第一种和第三种相交情形, 总是不存在四点极限环. 在图 6 中的第二种相交情形, 如果点 $\mathcal{P}_{1}$ 和 $\mathcal{P}_{2}$ 的 $y$ - 坐标均大于或小于 $\mathcal{T}_{\mathcal{S}_{1}}$ 的 $y$ - 坐标, 总是存在一个点 $\mathcal{P}_{1}$ 或 $\mathcal{P}_{2}$ 落在滑动区域.
通过调整图 6 中第二种相交状态下直线 $\mathcal{L}$ 的斜率, 可以得到点 $\mathcal{P}_{1}$ 的 $y$ - 坐标小于点 $\mathcal{T}_{\mathcal{S}_{1}}$ 的 $y$ - 坐标, 且点 $\mathcal{P}_{2}$ 的 $y$ - 坐标大于点 $\mathcal{T}_{\mathcal{S}_{1}}$ 的 $y$ - 坐标, 则如果滑动区域有界, 点 $\mathcal{P}_{1}$ 和 $\mathcal{P}_{2}$ 均不会落在滑动区域, 如图 7 所示.
图7
图7
直线 $\mathcal{L}$ 与双曲线 $\mathcal{S}_{1}$ 相交的有效几何结构.
基于上述分析, 已经保证了四点极限环的存在性, 下面将证明系统 (2.1)+(2.3) 最多具有 1 个两点极限环与其共存, 其中两点极限环与边界 $\Sigma$ 的两个交点为 $(x_{+},0)$ 和 $(0,y_{+})$ . 显然, 系统 (2.9) 的第一个方程与系统 (2.20) 的第二个方程相同, 系统 (2.9) 的第二个方程还可写作
(2.23) $\mathcal{S}_{2}:\left(\alpha x_{+}+\epsilon\right)^{2}-\left(\sqrt{\beta^{2}+M^{2}}y_{+}-\frac{\alpha \phi}{\sqrt{\beta^{2}+M^{2}}}\right)^{2}= \epsilon^{2}-\frac{\alpha^{2}\phi^{2}}{\beta^{2}+M^{2}},$
系统 (2.23) 为 $(x_{+},y_{+})$ 平面内的双曲线, 定义为 $\mathcal{S}_{2}$ , 则 $\mathcal{S}_{2}$ 的两条渐近线交于点
$ \mathcal{P}_{\mathcal{L}}=\left(-\frac{\epsilon}{\alpha},\frac{\alpha \phi}{\beta^{2}+M^{2}}\right)=\left(-\frac{w_{2}}{2},\frac{w_{1}}{2}\right). $
如果 $\epsilon^{2}=\frac{\alpha^{2}\phi^{2}}{\beta^{2}+M^{2}}$ , 双曲线 $\mathcal{S}_{2}$ 退化为两条直线 $\mathcal{L}_{\mathcal{S}_{2}}^{1}$ 和 $\mathcal{L}_{\mathcal{S}_{2}}^{2}$ , 且交点 $\mathcal{P}_{\mathcal{L}}$ 一定位于直线 $\mathcal{L}$ 上. 此时, 系统 (2.1)+(2.3) 中与四点极限环共存的两点极限环最大个数等价于 $\mathcal{S}_{1}$ 和 $\mathcal{S}_{2}$ 的交点中满足条件
(2.24) $\begin{aligned} 0<x_{1}<x_{2}<x_{+i} \quad\text{且}\quad 0<y_{1}<y_{2}<y_{+i},\quad~i=1,2. \end{aligned}$
值得注意的是, 如果系统 (2.1)+(2.3) 同时存在四点极限环和两点极限环, 这些极限环一定是套索结构, 因为中心型系统或无平衡点 Hamiltonian 系统的轨线必然相互嵌套形成椭圆, 这意味着四点极限环一定位于由两点极限环包围的内部区域.
下面基于图7 中四点极限环的存在性考虑两点极限环的最大共存个数. 双曲线 $\mathcal{S}_{1}$ 和 $\mathcal{S}_{2}$ 满足条件 (2.24) 的交点一定位于点 $\mathcal{P}_{2}$ 的右侧并且落在 $\mathcal{S}_{1}^{R}$ 上. 如果双曲线 $\mathcal{S}_{2}$ 的渐近线的交点 $\mathcal{P}_{\mathcal{L}}$ 的横坐标大于 $\mathcal{P}_{2}$ 的横坐标, 当 $\mathcal{S}_{2}$ 为上下型双曲线时, $\mathcal{S}_{1}$ 和 $\mathcal{S}_{2}$ 的交点中满足条件 (2.24) 的个数最大为 2. 然而, 由于交点 $\mathcal{P}_{\mathcal{L}}$ 位于两点 $\mathcal{P}_{1}$ 和 $\mathcal{P}_{2}$ 之间, 也就是, $\mathcal{P}_{\mathcal{L}}$ 的横坐标小于 $\mathcal{P}_{2}$ 的横坐标, 且由于双曲线 $\mathcal{S}_{2}$ 的曲线一致趋向于渐近线. 则无论双曲线 $\mathcal{S}_{2}$ 是左右型还是上下型, $\mathcal{S}_{1}$ 和 $\mathcal{S}_{2}$ 的交点中满足上述限制的最大个数为 1. 相应地, 系统 (2.1)+(2.3) 最多具有 1 个两点极限环与四点极限环共存.
综上所述, 系统 (2.1)+(2.3) 最多具有一个两点极限环与四点极限环共存. 结合命题 1.2 的数值结果, 定理1.1(c) 的证明完毕.
3 命题 1.1-1.2 的证明
3.1 命题 1.1 的证明
证 不连续平面分段线性系统 (1.3) 在 $Q_{+}$ 区域内的子系统为无平衡点的线性 Hamiltonian 系统, $Q_{-}$ 区域内的子系统为具有中心型虚拟平衡点 $(\frac{1}{50},\frac{49}{100})$ 的线性系统, 利用两个子系统的首次积分, 对应系统 (2.9) 为
$\begin{aligned} -2x^2+2y^2-2x+\frac{9}{5}y&=0,\\ 25x^2-5y^2-x+\frac{49}{10}y&=0. \end{aligned}$
$\begin{aligned} &\mathcal{M}_{1}:y_{+}=-50\left(x_{+} -\frac{3}{10}\right)x_{+},\\ &\mathcal{M}_{2}:x_{+}=\frac{10}{13}\left(y_{+} -\frac{22}{25}\right)y_{+}, \end{aligned}$
上述两个方程的几何结构如图 8 所示, 考虑限制条件 (2.10), 上述系统的两个有效解为
$\begin{aligned} (x_{+1},y_{+1})=(0.1023675152\cdots, 1.011557320\cdots),\\ (x_{+2},y_{+2})=(0.1763529866\cdots, 1.090276005\cdots). \end{aligned}$
图8
图8
抛物线 $\mathcal{M}_{1}$ 与 $\mathcal{M}_{2}$ 的两个有效交点, 绿色抛物线为 $\mathcal{M}_{1}$ , 橙色抛物线为 $\mathcal{M}_{2}$ .
则在 $Q_{+}$ 区域内满足初始条件 $(x(0),y(0))=(x_{+i},0)$ 的两个极限环轨线表达式为
$\begin{aligned} &x(t)=x_{+i}+\left(\frac{9}{10}+2x_{+i}\right)t-\frac{ t^{2}}{10},\\ &y(t)=\left(1+2x_{+i}\right) t-\frac{t^{2}}{10},\quad\quad i=1,2, \end{aligned}$
两条轨线的运行时间分别 $t_{+1}=11.13924835\cdots$ 和 $t_{+2}=12.66628991\cdots$ . 在 $Q_{-}$ 区域内满足初始条件 $(x(0),y(0))=(0,y_{+i})$ 的两个极限环轨线表达式为
$\begin{aligned} x(t) & =\frac{1}{50}-\frac{1}{50} \cos (\sqrt{5} t)-\frac{\sqrt{5}}{5} \sin (\sqrt{5} t)\left(y_{+i}-\frac{49}{100}\right) \\ y(t)& =\frac{49}{100}-\frac{ \sqrt{5}}{50} \sin (\sqrt{5} t)+\cos (\sqrt{5} t)\left(y_{+i}-\frac{49}{100}\right)\quad\quad i=1,2. \end{aligned}$
两个轨线的运行时间分别 $t_{-1}=1.527500398\cdots$ 和 $t_{-2}=1.648858170\cdots$ . 最后, 利用数值模拟, 得到两个轨线为逆时针旋转的两点极限环, 如图 3(a) 所示.
3.2 命题 1.2 的证明
证 不连续平面分段线性系统 (1.4) 在 $Q_{+}$ 区域内的子系统为无平衡点的线性 Hamiltonian 系统, $Q_{-}$ 区域内的子系统为具有中心型虚拟平衡点 $(1,2)$ 的线性系统. 首先需要保证四点极限环的存在性, 利用两个子系统的首次积分, 对应系统 (2.14) 为
$\begin{aligned} &e_1= -\frac{529}{1600}x_{2}^{2}+\frac{1}{4}y_{2}^{2}+\frac{9}{25}x_{2}-\frac{24}{25}y_{2}=0,\\ &e_2= (y_{2}-y_{1})(2y_{1}+2y_{2}-12)=0,\\ &e_3= \frac{529}{800}x_{1}^{2}-\frac{1}{2}y_{1}^{2}-\frac{18}{25}x_{1}+\frac{48}{25}y_{1}=0,\\ &e_4= 2(x_{1}-x_{2})(2x_{1}+2x_{2}-8)=0. \end{aligned}$
$\begin{aligned} &y_{1}=\frac{385}{216}x_{1}-\frac{61}{108},\\ &-\frac{2163061}{2332800}x_{1}^{2}+\frac{2163061}{583200}x_{1}-\frac{725473}{583200}=0, \end{aligned}$
系统的第二个方程根的判别函数为 $\Delta = \frac{1066389073}{116640000}>0$ , 则方程具有两个根, 又由 (2.19) 式可以得到四点极限环对应的有效解
$\begin{aligned} (x_{1},x_{2},y_{1},y_{2}) =&\left(2-\frac{108}{2163061}\sqrt{1066389073},2+\frac{108}{2163061}\sqrt{1066389073},\right. \\ &\left.~~3-\frac{385}{4326122}\sqrt{1066389073},3+\frac{385}{4326122}\sqrt{1066389073}\right). \end{aligned}$
则在 $Q_{+}$ 区域内满足初始条件 $(x(0),y(0))=(x_{2},0)$ 的四点极限环的第一条轨线表达式为
$\begin{aligned} &x(t)=2+\frac{108}{2163061} \sqrt{1066389073}+\frac{24}{25} t-\frac{23}{40}\left(2+\frac{108}{2163061} \sqrt{1066389073}\right) t-\frac{93}{500} t^2, \\ &y(t)=-\frac{9}{25} t+\frac{529}{800}\left(2+\frac{108}{2163061} \sqrt{1066389073}\right) t+\frac{2139}{10000} t^2, \end{aligned}$
轨线的运行时间为 $t=\frac{25}{589062}\sqrt{1066389073}+\frac{175}{186}$ . $Q_{-}$ 区域内满足初始条件 $(x(0),y(0))=(0,y_{2})$ 的四点极限环的第二条轨线表达式为
$\begin{aligned} &x(t)=1-\cos(t)+\sin(t)-\sin(t)\left(1+\frac{385}{4326122}\sqrt{1066389073}\right), \\ &y(t)=2-2\sin(t)+(\cos(t)+\sin(t))\left(1+\frac{385}{4326122}\sqrt{1066389073}\right), \end{aligned}$
轨线的运行时间为 $t=\pi-\arctan\left(\frac{1540}{64422681}\sqrt{1066389073}\right)$ .
在 $Q_{+}$ 区域内满足初始条件 $(x(0),y(0))=(0,y_{1})$ 的四点极限环的第三条轨线表达式为
$\begin{aligned} &x(t)=\frac{24}{25} t-\frac{1}{2}\left(3-\frac{385}{4326122} \sqrt{1066389073}\right) t-\frac{93}{500} t^2,\\ &y(t)=3-\frac{385}{4326122} \sqrt{1066389073}-\frac{9}{25} t+\frac{23}{40}\left(3-\frac{385}{4326122} \sqrt{1066389073}\right) t+\frac{2139}{10000} t^2, \end{aligned}$
轨线的运行时间为 $t=\frac{25}{589062} \sqrt{1066389073}-\frac{175}{186}$ . $Q_{-}$ 区域内满足初始条件 $(x(0),y(0))=(x_{1},0)$ 的四点极限环的第四条轨线表达式为
$\begin{aligned} &x(t)=1+(\cos(t)-\sin(t))\left(1-\frac{108}{2163061}\sqrt{1066389073}\right)+2\sin(t), \\ &y(t)=2+2\sin(t)\left(1-\frac{108}{2163061}\sqrt{1066389073}\right)-2\cos(t)-2\sin(t), \end{aligned}$
轨线的运行时间为 $t=\pi-\arctan\left(\frac{216}{3587291}\sqrt{1066389073}\right)$ . 利用数值模拟, 得到轨线为逆时针旋转的四点极限环, 如图 3(b) 所示.
下面考虑两点极限环与四点极限环的共存性. 在保证四点极限环的存在性前提下, 系统 (2.20) 中直线
$ \mathcal{L}:~\frac{77}{22}(x-2)-\frac{54}{25}(y-3)=0, $
$ \mathcal{S}_{1}:~\frac{529}{400}\left(x-\frac{288}{529}\right)^2-\left(y-\frac{48}{25}\right)^2=-\frac{1089216}{330625}, $
的几何结构如图 9(a) 所示, 满足定理 1.1(c) 证明中图 7 的几何结构. 与此同时, 保证两点极限环存在性的双曲线
$ \mathcal{S}_{2}:~(2x-4)^2-(\sqrt{2}y-3\sqrt{2})^2 = -2, $
(3.1) $\begin{aligned} \Sigma_{1b}^{s}=\left\{(x,0):x\in\left[\frac{288}{529},2\right]\right\},\quad \Sigma_{2b}^{s}=\left\{(0,y):y\in\left[\frac{48}{25},3\right]\right\}, \end{aligned}$
图9
图9
直线 $\mathcal{L}$ 和抛物线 $\mathcal{M}_{1}$ 与 $\mathcal{M}_{2}$ 的有效相交几何结构. (a) 全局图. (b) 图 (a) 在第一象限的局部图. (c) 图 (b) 在原点附近的局部图.
显然, 直线 $\mathcal{L}$ 与双曲线 $\mathcal{S}_{1}$ 的两个交点即为四点极限环与边界相交的坐标值, 且均不位于滑动区域, 如图 9(b) 和 9(c) 所示. 双曲线 $\mathcal{S}_{1}$ 和 $\mathcal{S}_{2}$ 的两个交点即为两点极限环与边界相交的坐标值, 其中仅有一个交点不位于滑动区域, 如图 9(b) 所示.
下面提供两点极限环的详细计算过程, 利用两个子系统的首次积分, 对应系统 (2.9) 为
$\begin{aligned} -\frac{529}{1600}x_{+}^2+\frac{1}{4}y_{+}^2+\frac{9}{25}x_{+}-\frac{24}{25}y_{+}&=0,\\ 4x_{+}^2-2y_{+}^2-16x_{+}+12y_{+}&=0. \end{aligned}$
$\begin{aligned} &\mathcal{M}_{1}:y_{+}=-\frac{271}{864}\left(x_{+} -\frac{271}{3080}\right)x_{+},\\ &\mathcal{M}_{2}:x_{+}=\frac{271}{3080}\left(y_{+} +\frac{102}{271}\right)y_{+}, \end{aligned}$
考虑限制条件 (2.10), 可以得到系统的两个解
$\begin{aligned} (\bar{x}_{+},\bar{y}_{+})=(1.634356515\cdots,4.125784311\cdots),\\ (x_{+},y_{+})=(4.989713352\cdots, 7.344740712\cdots), \end{aligned}$
又因为点 $(\bar{x}_{+},0)\in\Sigma_{1b}^{s}$ , 则上述俩个解中仅具有一个有效解 $(x_{+},y_{+})$ , 如图 10 所示. 因此, 系统 (1.4) 仅存在唯一的两点极限环与四点极限环共存.
图10
图10
抛物线 $\mathcal{M}_{1}$ 与 $\mathcal{M}_{2}$ 的一个有效交点, 绿色抛物线为 $\mathcal{M}_{1}$ , 橙色抛物线为 $\mathcal{M}_{2}$ .
在 $Q_{+}$ 区域内满足初始条件 $(x(0),0)=(x_{+},0)$ 的两点极限环轨线表达式为
$\begin{aligned} &x(t)=4.989713352\cdots-1.909085177\cdots t-0.1860000000\cdots t^2,\\ &y(t)=2.939447954\cdots t+0.21390000\cdots t^2, \end{aligned}$
轨线的运行时间为 $t_{+}=2.159368760\cdots $ . 在 $Q_{-}$ 区域内满足初始条件 $(0,y(0))=(0,y_{+})$ 的两点极限环轨线表达式为
$\begin{aligned} x(t) & =1-\cos(t)-4.344740712\cdots\sin(t), \\ y(t)& =2+3.344740712\cdots\sin(t)+5.344740712\cdots\cos(t), \end{aligned}$
轨线的运行时间分别 $t_{-}=4.948781233\cdots$ . 最后, 利用数值模拟, 得到轨线为逆时针旋转的两点极限环, 如图 3(b) 所示.
注 3.1 类似于引理 1.1、定理 1.1、命题 1.1 和命题 1.2 的证明, 利用引理 2.1 和 2.2 中的两个首次积分, 可以讨论定理 1.2、 命题 1.3} 和命题 1.4 的中心-Hamiltonian 型极限环的存在性和最大个数. 由于证明过程类似, 本文不再赘述.
参考文献
View Option
[1]
Alves A M , Euzéebio R D . Periodic trajectories in planar discontinuous piecewise linear systems with only centers and with a nonregular switching line
Nonlinearity , 2023 , 36 (12 ): 6747 -6776
[本文引用: 5]
[2]
Anacleto M E , Llibre J , Valls C , Vidal C . Limit cycles of discontinuous piecewise differential systems formed by linear centers in $R^2$ and separated by two circles
Nonlin Anal: Real World Appl , 2021 , 60 : 103281
[本文引用: 1]
[3]
Andrade K S , Cespedes O A R , Cruz D R , Novaes D D . Higher order Melnikov analysis for planar piecewise linear vector flelds with nonlinear switching curve
J Differ Equ , 2021 , 287 : 1 -36
[本文引用: 1]
[4]
Barkat M , Benterki R , Llibre J . The extended 16th Hilbert problem for a class of discontinuous piecewise differential systems
Nonlinear Dyn , 2023 , 111 (2 ): 1475 -1484
[本文引用: 2]
[5]
Baymout L , Benterki R , Llibre J . Limit cycles of the discontinuous piecewise differential systems separated by a nonregular line and formed by a linear center and a quadratic one
Int J Bifurcation and Chaos , 2024 , 34 (5 ): 2450058
[本文引用: 2]
[6]
Braun F , da Cruz L P C , Torregrosa J . On the number of limit cycles in piecewise planar quadratic differential systems
Nonlinear Anal Real World Appl , 2024 , 79 : 104124
[本文引用: 2]
[7]
Cardin P T , Torregrosa J . Limit cycles in planar piecewise linear differential systems with nonregular separation line
Physica D: Nonlinear Phenomena , 2016 , 337 : 67 -82
[本文引用: 3]
[8]
de Carvalho Braga D , Mello L F . More than three limit cycles in discontinuous piecewise linear differential systems with two zones in the plane
Int J Bifurcation and Chaos , 2014 , 24 (4 ): 1450056
[本文引用: 1]
[9]
di Bernardo M , Budd C J , Champneys A R , Kowalczyk P . Piecewise Smooth Dynamical Systems,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 London : Springer-Verlag , 2008
[本文引用: 4]
[10]
Filippov A F . Differential Equations with Discontionuous Righthand Sides
Netherlands: Kluwer Academic , 1988
[本文引用: 1]
[11]
Fonseca A , Llibre J , Mello L F . Limit cycles in planar piecewise linear hamiltonian systems with three zones without equilibrium points
Int J Bifurcation and Chaos , 2023 , 30 (11 ): 2050157
[本文引用: 2]
[12]
Gasull A . Some open problems in low dimensional dynamical systems
SeMA J , 2021 , 78 (3 ): 233 -269
[本文引用: 1]
[13]
Han M , Zhang W . On Hopf bifurcation in non-smooth planar systems
J Differ Equ , 2010 , 248 : 2399 -2416
[本文引用: 2]
[14]
He D , Llibre J . Limit cycles in a class of planar discontinuous piecewise quadratic differential systems with a non-regular line of discontinuity (II)
Mediterr J Math , 2024 , 21 (6 ): Article 174
[本文引用: 2]
[15]
Hilbert D . Mathematical problems
Bull Amer Math , 1902 , 8 : 437 -479
[本文引用: 3]
[16]
Huan S , Yang X . On the number of limit cycles in general planar piecewise linear systems
Discrete Con- tinuous Dyn Syst , 2012 , 32 (6 ): 2147 -2164
[本文引用: 1]
[17]
姜雪丽 , 邓璇 , 文邱浩 , 熊艳琴 . 带两条平行切换直线多项式微分系统的极限环分支
数学物理学报 , 2022 , 42A (2 ): 353 -364
[本文引用: 1]
Jiang X L , Deng X , Wen Q H , Xiong Y Q . Limit circle bifurcations of polynomial differential system with two parallel switch straight lines
Acta Math Sci , 2022 , 42A (2 ): 353 -364
[本文引用: 1]
[18]
Leine R I , Nijmeijer H . Dynamics and Bifurcations of Nonsmooth Mechanical Systems. Lecture Notes in Applied and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Berlin:Springer-Verlag , 2004
[本文引用: 2]
[19]
李时敏 , 陈挺 , 刘玉记 , 黎小丽 . 平面折射系统极限环的存在和唯一性
中国科学: 数学 , 2021 , 51 (4 ): 605 -614
[本文引用: 3]
Li S , Chen T , Liu Y , Li X . On the existence and uniqueness of limit cycles in planar refracted systems
Sci China: Math , 2021 , 51 (4 ): 605 -614
[本文引用: 3]
[20]
Li T , Llibre J . Limit cycles in piecewise polynomial systems allowing a non-regular switching boundary
Physica D , 2021 , 419 : 132855
[本文引用: 3]
[21]
Li Z , Liu X . Limit cycles in the discontinuous planar piecewise linear systems with three zones
Qual Theory Dyn Syst , 2021 , 20 : 1 -22
[本文引用: 1]
[22]
Li Z , Liu X . Limit cycles in discontinuous piecewise linear planar Hamiltonian systems without equilibrium points
Int J Bifurcation and Chaos , 2022 , 32 (10 ): 2250153
[本文引用: 8]
[23]
Li Z , Liu X . Impact limit cycles in the planar piecewise linear hybrid systems
Commun Nonlinear Sci Numer Simul , 2023 , 119 : 107074
[本文引用: 1]
[24]
Liang F , Romanovski V G , Zhang D . Limit cycles in small perturbations of a planar piecewise linear Hamiltonian system with a non-regular separation line
Chaos Solit Fract , 2018 , 111 : 18 -34
[本文引用: 1]
[25]
Liu H , Wei Z , Moroz I . Limit cycles and bifurcations in a class of planar piecewise linear systems with a nonregular separation line
J Math Anal Appl , 2023 , 526 (2 ): 127318
[本文引用: 3]
[26]
Llibre J , Mereu A C . Limit cycles for discontinuous quadratic differential systems with two zones
J Math Anal Appl , 2014 , 413 (2 ): 763 -775
[本文引用: 2]
[27]
Llibre J , Ponce E . Three nested limit cycles in discontinuous piecewise linear differential systems with two zones
Dyn Contin Discrete Impuls Syst Ser B Appl Algorithms , 2012 , 19 (3 ): 325 -335
[本文引用: 2]
[28]
Llibre J , Tang Y . Limit cycles of discontinuous piecewise quadratic and cubic polynomial perturbations of a linear center
Discrete Contin Dyn Syst Ser B , 2019 , 24 (4 ): 1769 -1784
[本文引用: 2]
[29]
Llibre J , Teixeira M A . Piecewise linear differential systems without equilibria produce limit cycles?
Non- linear Dyn , 2017 , 88 : 157 -164
[本文引用: 2]
[30]
Llibre J , Teixeira M A . Piecewise linear differential systems with only centers can create limit cycles?
Nonlinear Dyn , 2018 , 91 : 249 -255
[本文引用: 2]
[31]
Llibre J , Zhang X . Limit cycles created by piecewise linear centers
Chaos , 2019 , 29 : 053116
[本文引用: 1]
[32]
Llibre J , Valls C . The extended 16th Hilbert problem for discontinuous piecewise systems formed by linear centers and linear Hamiltonian saddles separated by a nonregular line
Int J Bifurcation and Chaos , 2023 , 33 (16 ): 2350196
[本文引用: 3]
[33]
Novaes D D . On the Hilbert number for piecewise linear vector flelds with algebraic discontinuity set
Physica D , 2022 , 441 : 133523
[本文引用: 1]
[34]
Sun L , Du Z . Crossing limit cycles in planar piecewise linear systems separated by a nonregular line with node-node type critical points
Int J Bifurcation and Chaos , 2024 , 34 (4 ): 2450049
[本文引用: 3]
[35]
杨纪华 , 马亮 . 具有尖点环的非光滑微分系统的极限环分支
数学物理学报 , 2023 , 43A (6 ): 1667 -1680
[本文引用: 1]
Yang J , Ma L . Limit cycle bifurcations of a non-smooth differential system with a cuspidal loop
Acta Math Sci , 2023 , 43A (6 ): 1667 -1680
[本文引用: 1]
[36]
Zhao Q , Wang C , Yu J . Limit cycles in discontinuous planar piecewise linear systems separated by a nonregular line of center-center type
Int J Bifurcation and Chaos , 2021 , 31 : 2150136
[本文引用: 4]
Periodic trajectories in planar discontinuous piecewise linear systems with only centers and with a nonregular switching line
5
2023
... 近年来, 具有不规则折线边界的不连续平面分段线性系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参见文献 [1 ,5 ,7 ,14 ,20 ,22 ,25 ,32 ,34 ,36 ]. ...
... 由于不规则折线边界夹角大小的不确定性, 系统极限环的个数与相对位置问题是十分复杂的. 文献 [14 ,24 ] 分别研究了不规则折线边界夹角 $\gamma=\frac{\pi}{2}$ 和 $\gamma\neq\frac{\pi}{2}$ , $\gamma\in (0,\pi)$ 时系统极限环的最大个数. 文献 [7 ,20 ] 主要研究了 $\gamma\neq\frac{\pi}{2}$ 的情况, 文献 [1 ,5 ,22 ,25 ,32 ,34 ,36 ] 主要研究了 $\gamma=\frac{\pi}{2}$ 的情况. 本文重点关注 $\gamma=\frac{\pi}{2}$ 的情况, 此时, 折线边界的两个组成部分为 ...
... 特别地, 文献 [29 ,30 ] 分别提出了两个公开问题: 无平衡点或仅具有中心型平衡点的平面分段线性系统是否存在极限环? 针对具有折线边界的不连续平面分段线性系统, 文献 [1 ,36 ] 证明了仅具有中心型平衡点的不连续平面分段线性系统中不存在第一类两点极限环, 第二类两点极限环和四点极限环的最大个数分别为 2 和 1, 两类极限环的最大共存个数为 2. 文献 [22 ] 证明了仅具有无平衡点 Hamiltonian 向量场的不连续平面分段线性系统中不存在第一类两点极限环, 第二类两点极限环和四点极限环的最大个数分别为 2 和 1, 两类极限环的最大共存个数为 2. ...
... 根据已有文献 [1 ,9 ,18 ,20 ,22 ,25 ,32 ,34 ,36 ] 可知, 许多实际应用模型均可利用具有折线边界的不连续平面分段线性系统进行表示, 诸如:非线性振子[1 ] 、拐角碰撞模型[9 ] 、 不连续支撑的质量弹簧模型[18 ] 等, 并且在具有折线边界的不连续平面分段线性系统中, 极限环的 Poincaré 映射构造相对复杂, 研究难度更大. 因此, 从应用和理论的角度来看, 进一步研究这类不连续平面分段线性系统的极限环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与此同时, 在这些实际应用模型中, 两个不同的子系统可能为无平衡点的 Hamiltonian 线性系统或具有中心型平衡点的线性系统, 然而, 在这种情况下各类极限环的存在性、共存性及最大共存个数仍然是未知的. ...
... [1 ]、拐角碰撞模型[9 ] 、 不连续支撑的质量弹簧模型[18 ] 等, 并且在具有折线边界的不连续平面分段线性系统中, 极限环的 Poincaré 映射构造相对复杂, 研究难度更大. 因此, 从应用和理论的角度来看, 进一步研究这类不连续平面分段线性系统的极限环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与此同时, 在这些实际应用模型中, 两个不同的子系统可能为无平衡点的 Hamiltonian 线性系统或具有中心型平衡点的线性系统, 然而, 在这种情况下各类极限环的存在性、共存性及最大共存个数仍然是未知的. ...
Limit cycles of discontinuous piecewise differential systems formed by linear centers in $R^2$ and separated by two circles
1
2021
... 然而, 在众多描述实际问题的应用模型中, 边界并不总是一条规则的直线, 也可能为折线、非线性曲线等不规则形式. 文献 [8 ] 研究了具有多夹角折线边界的两区域不连续平面分段线性系统, 并推测存在具有 $n\in\mathbb{N}$ 个穿越极限环的系统. 文献 [3 ] 研究了具有非线性曲线边界 $y=x^{n}$ 的平面分段线性系统, 分析了在高阶线性扰动下穿越极限环的最大个数 $\mathcal{L}(n)$ , 并证明了 $\mathcal{L}(2)\geq4$ , $\mathcal{L}(3)\geq8$ ; 当 $n\geq4$ 为偶数时, $\mathcal{L}(n)\geq7$ ; 当 $n\geq5$ 为奇数时, $\mathcal{L}(n)\geq9$ . 在此基础上, 文献 [12 ] 中的公开问题 18 提出要进一步提升极限环最大个数 $\mathcal{L}(n)$ 下界的精度. 随后, 文献 [33 ] 证明了当 $k\geq1$ 时, 穿越极限环的最大个数满足 $\mathcal{L}(2k)\geq k^{2}+2k+1$ 和 $\mathcal{L}(2k+1)\geq k^{2}+2k+3$ . 此外, 文献 [2 ] 研究了边界由具有相同中心的两个圆环构成的三区域不连续平面分段线性系统, 证明了系统最多具有 3 个穿越极限环. 因此, 边界的几何结构对于不连续平面分段线性系统中极限环的最大个数具有重要影响. ...
Higher order Melnikov analysis for planar piecewise linear vector flelds with nonlinear switching curve
1
2021
... 然而, 在众多描述实际问题的应用模型中, 边界并不总是一条规则的直线, 也可能为折线、非线性曲线等不规则形式. 文献 [8 ] 研究了具有多夹角折线边界的两区域不连续平面分段线性系统, 并推测存在具有 $n\in\mathbb{N}$ 个穿越极限环的系统. 文献 [3 ] 研究了具有非线性曲线边界 $y=x^{n}$ 的平面分段线性系统, 分析了在高阶线性扰动下穿越极限环的最大个数 $\mathcal{L}(n)$ , 并证明了 $\mathcal{L}(2)\geq4$ , $\mathcal{L}(3)\geq8$ ; 当 $n\geq4$ 为偶数时, $\mathcal{L}(n)\geq7$ ; 当 $n\geq5$ 为奇数时, $\mathcal{L}(n)\geq9$ . 在此基础上, 文献 [12 ] 中的公开问题 18 提出要进一步提升极限环最大个数 $\mathcal{L}(n)$ 下界的精度. 随后, 文献 [33 ] 证明了当 $k\geq1$ 时, 穿越极限环的最大个数满足 $\mathcal{L}(2k)\geq k^{2}+2k+1$ 和 $\mathcal{L}(2k+1)\geq k^{2}+2k+3$ . 此外, 文献 [2 ] 研究了边界由具有相同中心的两个圆环构成的三区域不连续平面分段线性系统, 证明了系统最多具有 3 个穿越极限环. 因此, 边界的几何结构对于不连续平面分段线性系统中极限环的最大个数具有重要影响. ...
The extended 16th Hilbert problem for a class of discontinuous piecewise differential systems
2
2023
... 整个相平面由直线边界 $\Lambda=\{(x,y)\in\mathbb{R}^{2}:x=s_{1},~s_{1}=\text{常数}\}$ 分为两个区域 $R_{+}$ 和 $R_{-}$ . 因此, 整个相平面为 $\mathbb{R}^{2}=R_{+}\cup R_{-}\cup \Lambda$ , 其中两个相邻无界区域 $R_{+}$ 和 $R_{-}$ 是不连续边界 $\Lambda$ 的补集. 针对系统(1.1) 的极限环理论, 国内外学者得到了丰富的结论, 参见文献[13 ,19 ,22 ,27 ]. Han 和 Zhang[13 ] 证明了系统 (1.1) 可以存在 2 个极限环. 随后, Huan 和 Yang[16 ] 利用数值模拟得到了 3 个极限环的存在性, Llibre 和 Ponce[27 ] 提供了这一数值例子的严格解析证明. 此后, 系统 (1.1) 中极限环的最大个数问题成为了一个悬而未决的公开问题. 国内外学者利用不同方法, 提供了包含焦点 (F)、 鞍点 (S) 和结点 (N) 的系统 (1.1) 中穿越极限环的最大个数下界估计, 李时敏、陈挺和刘玉记等[19 ] 总结了在 F-F、F-S、F-N 型系统 (1.1) 中穿越极限环的最大个数为 3, S-S、S-N、N-N 型系统 (1.1) 中穿越极限环的最大个数为 2, 并证明了向量场在边界上具有相同方向的平面分段线性折射系统中对应穿越极限环的最大个数为 1. 然而, 系统 (1.1) 中穿越极限环的个数大于 3 的例子尚未被发现. 此外, 针对具有一条直线边界的不连续平面分段光滑系统[4 ,6 ,26 ,28 ] , Llibre 和 Mereu[26 ] 利用一阶平均法证明了由两个二次等时中心构造的周期轨在二次多项式扰动下, 系统至少存在 5 个穿越极限环. Llibre 和 Tang[28 ] 利用 5 阶平均法证明了线性中心在二次和三次多项式扰动下分别可以分支出 8 和 13 个穿越极限环. 为了避免求解平均法中的复杂积分, Braun 等[6 ] 通过展开位移映射, 分别证明了在特定斜直线上 Loud 族中的四个等时中心在多项式扰动下穿越极限环的最佳个数下界为 12. Barkat 等[4 ] 研究了由线性中心和 $n$ 次等时全局中心构成的不连续平面分段光滑系统, 利用首次积分方法证明了当 $n=1,2,3,4,5$ 和 $n \geq6$ 时系统中穿越极限环的最大个数分别为 $0, 1, 2, 3, 4, 5$ . ...
... [4 ]研究了由线性中心和 $n$ 次等时全局中心构成的不连续平面分段光滑系统, 利用首次积分方法证明了当 $n=1,2,3,4,5$ 和 $n \geq6$ 时系统中穿越极限环的最大个数分别为 $0, 1, 2, 3, 4, 5$ . ...
Limit cycles of the discontinuous piecewise differential systems separated by a nonregular line and formed by a linear center and a quadratic one
2
2024
... 近年来, 具有不规则折线边界的不连续平面分段线性系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参见文献 [1 ,5 ,7 ,14 ,20 ,22 ,25 ,32 ,34 ,36 ]. ...
... 由于不规则折线边界夹角大小的不确定性, 系统极限环的个数与相对位置问题是十分复杂的. 文献 [14 ,24 ] 分别研究了不规则折线边界夹角 $\gamma=\frac{\pi}{2}$ 和 $\gamma\neq\frac{\pi}{2}$ , $\gamma\in (0,\pi)$ 时系统极限环的最大个数. 文献 [7 ,20 ] 主要研究了 $\gamma\neq\frac{\pi}{2}$ 的情况, 文献 [1 ,5 ,22 ,25 ,32 ,34 ,36 ] 主要研究了 $\gamma=\frac{\pi}{2}$ 的情况. 本文重点关注 $\gamma=\frac{\pi}{2}$ 的情况, 此时, 折线边界的两个组成部分为 ...
On the number of limit cycles in piecewise planar quadratic differential systems
2
2024
... 整个相平面由直线边界 $\Lambda=\{(x,y)\in\mathbb{R}^{2}:x=s_{1},~s_{1}=\text{常数}\}$ 分为两个区域 $R_{+}$ 和 $R_{-}$ . 因此, 整个相平面为 $\mathbb{R}^{2}=R_{+}\cup R_{-}\cup \Lambda$ , 其中两个相邻无界区域 $R_{+}$ 和 $R_{-}$ 是不连续边界 $\Lambda$ 的补集. 针对系统(1.1) 的极限环理论, 国内外学者得到了丰富的结论, 参见文献[13 ,19 ,22 ,27 ]. Han 和 Zhang[13 ] 证明了系统 (1.1) 可以存在 2 个极限环. 随后, Huan 和 Yang[16 ] 利用数值模拟得到了 3 个极限环的存在性, Llibre 和 Ponce[27 ] 提供了这一数值例子的严格解析证明. 此后, 系统 (1.1) 中极限环的最大个数问题成为了一个悬而未决的公开问题. 国内外学者利用不同方法, 提供了包含焦点 (F)、 鞍点 (S) 和结点 (N) 的系统 (1.1) 中穿越极限环的最大个数下界估计, 李时敏、陈挺和刘玉记等[19 ] 总结了在 F-F、F-S、F-N 型系统 (1.1) 中穿越极限环的最大个数为 3, S-S、S-N、N-N 型系统 (1.1) 中穿越极限环的最大个数为 2, 并证明了向量场在边界上具有相同方向的平面分段线性折射系统中对应穿越极限环的最大个数为 1. 然而, 系统 (1.1) 中穿越极限环的个数大于 3 的例子尚未被发现. 此外, 针对具有一条直线边界的不连续平面分段光滑系统[4 ,6 ,26 ,28 ] , Llibre 和 Mereu[26 ] 利用一阶平均法证明了由两个二次等时中心构造的周期轨在二次多项式扰动下, 系统至少存在 5 个穿越极限环. Llibre 和 Tang[28 ] 利用 5 阶平均法证明了线性中心在二次和三次多项式扰动下分别可以分支出 8 和 13 个穿越极限环. 为了避免求解平均法中的复杂积分, Braun 等[6 ] 通过展开位移映射, 分别证明了在特定斜直线上 Loud 族中的四个等时中心在多项式扰动下穿越极限环的最佳个数下界为 12. Barkat 等[4 ] 研究了由线性中心和 $n$ 次等时全局中心构成的不连续平面分段光滑系统, 利用首次积分方法证明了当 $n=1,2,3,4,5$ 和 $n \geq6$ 时系统中穿越极限环的最大个数分别为 $0, 1, 2, 3, 4, 5$ . ...
... [6 ]通过展开位移映射, 分别证明了在特定斜直线上 Loud 族中的四个等时中心在多项式扰动下穿越极限环的最佳个数下界为 12. Barkat 等[4 ] 研究了由线性中心和 $n$ 次等时全局中心构成的不连续平面分段光滑系统, 利用首次积分方法证明了当 $n=1,2,3,4,5$ 和 $n \geq6$ 时系统中穿越极限环的最大个数分别为 $0, 1, 2, 3, 4, 5$ . ...
Limit cycles in planar piecewise linear differential systems with nonregular separation line
3
2016
... 近年来, 具有不规则折线边界的不连续平面分段线性系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参见文献 [1 ,5 ,7 ,14 ,20 ,22 ,25 ,32 ,34 ,36 ]. ...
... 其中, Cardin 和 Torregrosa[7 ] 考虑了具有不规则折线边界 $\Sigma_{\gamma}$ 的不连续平面分段线性系统, 其中 $\Sigma_{\gamma}$ 的定义为 ...
... 由于不规则折线边界夹角大小的不确定性, 系统极限环的个数与相对位置问题是十分复杂的. 文献 [14 ,24 ] 分别研究了不规则折线边界夹角 $\gamma=\frac{\pi}{2}$ 和 $\gamma\neq\frac{\pi}{2}$ , $\gamma\in (0,\pi)$ 时系统极限环的最大个数. 文献 [7 ,20 ] 主要研究了 $\gamma\neq\frac{\pi}{2}$ 的情况, 文献 [1 ,5 ,22 ,25 ,32 ,34 ,36 ] 主要研究了 $\gamma=\frac{\pi}{2}$ 的情况. 本文重点关注 $\gamma=\frac{\pi}{2}$ 的情况, 此时, 折线边界的两个组成部分为 ...
More than three limit cycles in discontinuous piecewise linear differential systems with two zones in the plane
1
2014
... 然而, 在众多描述实际问题的应用模型中, 边界并不总是一条规则的直线, 也可能为折线、非线性曲线等不规则形式. 文献 [8 ] 研究了具有多夹角折线边界的两区域不连续平面分段线性系统, 并推测存在具有 $n\in\mathbb{N}$ 个穿越极限环的系统. 文献 [3 ] 研究了具有非线性曲线边界 $y=x^{n}$ 的平面分段线性系统, 分析了在高阶线性扰动下穿越极限环的最大个数 $\mathcal{L}(n)$ , 并证明了 $\mathcal{L}(2)\geq4$ , $\mathcal{L}(3)\geq8$ ; 当 $n\geq4$ 为偶数时, $\mathcal{L}(n)\geq7$ ; 当 $n\geq5$ 为奇数时, $\mathcal{L}(n)\geq9$ . 在此基础上, 文献 [12 ] 中的公开问题 18 提出要进一步提升极限环最大个数 $\mathcal{L}(n)$ 下界的精度. 随后, 文献 [33 ] 证明了当 $k\geq1$ 时, 穿越极限环的最大个数满足 $\mathcal{L}(2k)\geq k^{2}+2k+1$ 和 $\mathcal{L}(2k+1)\geq k^{2}+2k+3$ . 此外, 文献 [2 ] 研究了边界由具有相同中心的两个圆环构成的三区域不连续平面分段线性系统, 证明了系统最多具有 3 个穿越极限环. 因此, 边界的几何结构对于不连续平面分段线性系统中极限环的最大个数具有重要影响. ...
4
2008
... 极限环是平面微分动力系统所有周期轨道集合中的一个孤立周期轨道. 平面分段光滑系统极限环的最大个数与相对位置问题与 Hilbert[15 ] 第 16 问题紧密相关, 参见文献 [9 -11 ,15 ,17 ,19 ,35 ]. 近年来, 随着动力系统理论的发展及计算机技术的进步, 越来越多的实际问题可以通过平面分段光滑系统进行描述, 如: 食饵-捕食者模型、 动植物疾病预防模型、 药物动力学胶囊模型等. 周期运动现象广泛存在于这些实际应用模型中, 因此, 研究与之对应的平面分段光滑系统极限环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
... 根据平面分段光滑系统边界的连续性, Bernardo 等[9 ] 将其分为连续平面分段光滑系统 (向量场连续, Jacobi 矩阵不连续) 和不连续平面分段光滑系统 (向量场与 Jacobi 矩阵都不连续). 其中, 最简单的不连续平面分段光滑系统是具有一条直线边界且子系统均为平面线性系统的不连续平面分段线性系统 ...
... 根据已有文献 [1 ,9 ,18 ,20 ,22 ,25 ,32 ,34 ,36 ] 可知, 许多实际应用模型均可利用具有折线边界的不连续平面分段线性系统进行表示, 诸如:非线性振子[1 ] 、拐角碰撞模型[9 ] 、 不连续支撑的质量弹簧模型[18 ] 等, 并且在具有折线边界的不连续平面分段线性系统中, 极限环的 Poincaré 映射构造相对复杂, 研究难度更大. 因此, 从应用和理论的角度来看, 进一步研究这类不连续平面分段线性系统的极限环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与此同时, 在这些实际应用模型中, 两个不同的子系统可能为无平衡点的 Hamiltonian 线性系统或具有中心型平衡点的线性系统, 然而, 在这种情况下各类极限环的存在性、共存性及最大共存个数仍然是未知的. ...
... [9 ]、 不连续支撑的质量弹簧模型[18 ] 等, 并且在具有折线边界的不连续平面分段线性系统中, 极限环的 Poincaré 映射构造相对复杂, 研究难度更大. 因此, 从应用和理论的角度来看, 进一步研究这类不连续平面分段线性系统的极限环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与此同时, 在这些实际应用模型中, 两个不同的子系统可能为无平衡点的 Hamiltonian 线性系统或具有中心型平衡点的线性系统, 然而, 在这种情况下各类极限环的存在性、共存性及最大共存个数仍然是未知的. ...
Differential Equations with Discontionuous Righthand Sides
1
1988
... 根据 Filippov[10 ,15 ] 理论, 定义不连续边界 $\Sigma$ 的两个组成部分 $\Sigma_{1,2}$ 上的滑动区域和穿越区域分别为 $\Sigma_{1,2}^{s}$ 和 $\Sigma_{1,2}^{c}$ , 其中 ...
Limit cycles in planar piecewise linear hamiltonian systems with three zones without equilibrium points
2
2023
... 极限环是平面微分动力系统所有周期轨道集合中的一个孤立周期轨道. 平面分段光滑系统极限环的最大个数与相对位置问题与 Hilbert[15 ] 第 16 问题紧密相关, 参见文献 [9 -11 ,15 ,17 ,19 ,35 ]. 近年来, 随着动力系统理论的发展及计算机技术的进步, 越来越多的实际问题可以通过平面分段光滑系统进行描述, 如: 食饵-捕食者模型、 动植物疾病预防模型、 药物动力学胶囊模型等. 周期运动现象广泛存在于这些实际应用模型中, 因此, 研究与之对应的平面分段光滑系统极限环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
... 本节首先提供无平衡点的线性 Hamiltonian 系统的规范型 (参见文献 [11 ,22 ,29 ]) ...
Some open problems in low dimensional dynamical systems
1
2021
... 然而, 在众多描述实际问题的应用模型中, 边界并不总是一条规则的直线, 也可能为折线、非线性曲线等不规则形式. 文献 [8 ] 研究了具有多夹角折线边界的两区域不连续平面分段线性系统, 并推测存在具有 $n\in\mathbb{N}$ 个穿越极限环的系统. 文献 [3 ] 研究了具有非线性曲线边界 $y=x^{n}$ 的平面分段线性系统, 分析了在高阶线性扰动下穿越极限环的最大个数 $\mathcal{L}(n)$ , 并证明了 $\mathcal{L}(2)\geq4$ , $\mathcal{L}(3)\geq8$ ; 当 $n\geq4$ 为偶数时, $\mathcal{L}(n)\geq7$ ; 当 $n\geq5$ 为奇数时, $\mathcal{L}(n)\geq9$ . 在此基础上, 文献 [12 ] 中的公开问题 18 提出要进一步提升极限环最大个数 $\mathcal{L}(n)$ 下界的精度. 随后, 文献 [33 ] 证明了当 $k\geq1$ 时, 穿越极限环的最大个数满足 $\mathcal{L}(2k)\geq k^{2}+2k+1$ 和 $\mathcal{L}(2k+1)\geq k^{2}+2k+3$ . 此外, 文献 [2 ] 研究了边界由具有相同中心的两个圆环构成的三区域不连续平面分段线性系统, 证明了系统最多具有 3 个穿越极限环. 因此, 边界的几何结构对于不连续平面分段线性系统中极限环的最大个数具有重要影响. ...
On Hopf bifurcation in non-smooth planar systems
2
2010
... 整个相平面由直线边界 $\Lambda=\{(x,y)\in\mathbb{R}^{2}:x=s_{1},~s_{1}=\text{常数}\}$ 分为两个区域 $R_{+}$ 和 $R_{-}$ . 因此, 整个相平面为 $\mathbb{R}^{2}=R_{+}\cup R_{-}\cup \Lambda$ , 其中两个相邻无界区域 $R_{+}$ 和 $R_{-}$ 是不连续边界 $\Lambda$ 的补集. 针对系统(1.1) 的极限环理论, 国内外学者得到了丰富的结论, 参见文献[13 ,19 ,22 ,27 ]. Han 和 Zhang[13 ] 证明了系统 (1.1) 可以存在 2 个极限环. 随后, Huan 和 Yang[16 ] 利用数值模拟得到了 3 个极限环的存在性, Llibre 和 Ponce[27 ] 提供了这一数值例子的严格解析证明. 此后, 系统 (1.1) 中极限环的最大个数问题成为了一个悬而未决的公开问题. 国内外学者利用不同方法, 提供了包含焦点 (F)、 鞍点 (S) 和结点 (N) 的系统 (1.1) 中穿越极限环的最大个数下界估计, 李时敏、陈挺和刘玉记等[19 ] 总结了在 F-F、F-S、F-N 型系统 (1.1) 中穿越极限环的最大个数为 3, S-S、S-N、N-N 型系统 (1.1) 中穿越极限环的最大个数为 2, 并证明了向量场在边界上具有相同方向的平面分段线性折射系统中对应穿越极限环的最大个数为 1. 然而, 系统 (1.1) 中穿越极限环的个数大于 3 的例子尚未被发现. 此外, 针对具有一条直线边界的不连续平面分段光滑系统[4 ,6 ,26 ,28 ] , Llibre 和 Mereu[26 ] 利用一阶平均法证明了由两个二次等时中心构造的周期轨在二次多项式扰动下, 系统至少存在 5 个穿越极限环. Llibre 和 Tang[28 ] 利用 5 阶平均法证明了线性中心在二次和三次多项式扰动下分别可以分支出 8 和 13 个穿越极限环. 为了避免求解平均法中的复杂积分, Braun 等[6 ] 通过展开位移映射, 分别证明了在特定斜直线上 Loud 族中的四个等时中心在多项式扰动下穿越极限环的最佳个数下界为 12. Barkat 等[4 ] 研究了由线性中心和 $n$ 次等时全局中心构成的不连续平面分段光滑系统, 利用首次积分方法证明了当 $n=1,2,3,4,5$ 和 $n \geq6$ 时系统中穿越极限环的最大个数分别为 $0, 1, 2, 3, 4, 5$ . ...
... [13 ] 证明了系统 (1.1) 可以存在 2 个极限环. 随后, Huan 和 Yang[16 ] 利用数值模拟得到了 3 个极限环的存在性, Llibre 和 Ponce[27 ] 提供了这一数值例子的严格解析证明. 此后, 系统 (1.1) 中极限环的最大个数问题成为了一个悬而未决的公开问题. 国内外学者利用不同方法, 提供了包含焦点 (F)、 鞍点 (S) 和结点 (N) 的系统 (1.1) 中穿越极限环的最大个数下界估计, 李时敏、陈挺和刘玉记等[19 ] 总结了在 F-F、F-S、F-N 型系统 (1.1) 中穿越极限环的最大个数为 3, S-S、S-N、N-N 型系统 (1.1) 中穿越极限环的最大个数为 2, 并证明了向量场在边界上具有相同方向的平面分段线性折射系统中对应穿越极限环的最大个数为 1. 然而, 系统 (1.1) 中穿越极限环的个数大于 3 的例子尚未被发现. 此外, 针对具有一条直线边界的不连续平面分段光滑系统[4 ,6 ,26 ,28 ] , Llibre 和 Mereu[26 ] 利用一阶平均法证明了由两个二次等时中心构造的周期轨在二次多项式扰动下, 系统至少存在 5 个穿越极限环. Llibre 和 Tang[28 ] 利用 5 阶平均法证明了线性中心在二次和三次多项式扰动下分别可以分支出 8 和 13 个穿越极限环. 为了避免求解平均法中的复杂积分, Braun 等[6 ] 通过展开位移映射, 分别证明了在特定斜直线上 Loud 族中的四个等时中心在多项式扰动下穿越极限环的最佳个数下界为 12. Barkat 等[4 ] 研究了由线性中心和 $n$ 次等时全局中心构成的不连续平面分段光滑系统, 利用首次积分方法证明了当 $n=1,2,3,4,5$ 和 $n \geq6$ 时系统中穿越极限环的最大个数分别为 $0, 1, 2, 3, 4, 5$ . ...
Limit cycles in a class of planar discontinuous piecewise quadratic differential systems with a non-regular line of discontinuity (II)
2
2024
... 近年来, 具有不规则折线边界的不连续平面分段线性系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参见文献 [1 ,5 ,7 ,14 ,20 ,22 ,25 ,32 ,34 ,36 ]. ...
... 由于不规则折线边界夹角大小的不确定性, 系统极限环的个数与相对位置问题是十分复杂的. 文献 [14 ,24 ] 分别研究了不规则折线边界夹角 $\gamma=\frac{\pi}{2}$ 和 $\gamma\neq\frac{\pi}{2}$ , $\gamma\in (0,\pi)$ 时系统极限环的最大个数. 文献 [7 ,20 ] 主要研究了 $\gamma\neq\frac{\pi}{2}$ 的情况, 文献 [1 ,5 ,22 ,25 ,32 ,34 ,36 ] 主要研究了 $\gamma=\frac{\pi}{2}$ 的情况. 本文重点关注 $\gamma=\frac{\pi}{2}$ 的情况, 此时, 折线边界的两个组成部分为 ...
Mathematical problems
3
1902
... 极限环是平面微分动力系统所有周期轨道集合中的一个孤立周期轨道. 平面分段光滑系统极限环的最大个数与相对位置问题与 Hilbert[15 ] 第 16 问题紧密相关, 参见文献 [9 -11 ,15 ,17 ,19 ,35 ]. 近年来, 随着动力系统理论的发展及计算机技术的进步, 越来越多的实际问题可以通过平面分段光滑系统进行描述, 如: 食饵-捕食者模型、 动植物疾病预防模型、 药物动力学胶囊模型等. 周期运动现象广泛存在于这些实际应用模型中, 因此, 研究与之对应的平面分段光滑系统极限环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
... ,15 ,17 ,19 ,35 ]. 近年来, 随着动力系统理论的发展及计算机技术的进步, 越来越多的实际问题可以通过平面分段光滑系统进行描述, 如: 食饵-捕食者模型、 动植物疾病预防模型、 药物动力学胶囊模型等. 周期运动现象广泛存在于这些实际应用模型中, 因此, 研究与之对应的平面分段光滑系统极限环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
... 根据 Filippov[10 ,15 ] 理论, 定义不连续边界 $\Sigma$ 的两个组成部分 $\Sigma_{1,2}$ 上的滑动区域和穿越区域分别为 $\Sigma_{1,2}^{s}$ 和 $\Sigma_{1,2}^{c}$ , 其中 ...
On the number of limit cycles in general planar piecewise linear systems
1
2012
... 整个相平面由直线边界 $\Lambda=\{(x,y)\in\mathbb{R}^{2}:x=s_{1},~s_{1}=\text{常数}\}$ 分为两个区域 $R_{+}$ 和 $R_{-}$ . 因此, 整个相平面为 $\mathbb{R}^{2}=R_{+}\cup R_{-}\cup \Lambda$ , 其中两个相邻无界区域 $R_{+}$ 和 $R_{-}$ 是不连续边界 $\Lambda$ 的补集. 针对系统(1.1) 的极限环理论, 国内外学者得到了丰富的结论, 参见文献[13 ,19 ,22 ,27 ]. Han 和 Zhang[13 ] 证明了系统 (1.1) 可以存在 2 个极限环. 随后, Huan 和 Yang[16 ] 利用数值模拟得到了 3 个极限环的存在性, Llibre 和 Ponce[27 ] 提供了这一数值例子的严格解析证明. 此后, 系统 (1.1) 中极限环的最大个数问题成为了一个悬而未决的公开问题. 国内外学者利用不同方法, 提供了包含焦点 (F)、 鞍点 (S) 和结点 (N) 的系统 (1.1) 中穿越极限环的最大个数下界估计, 李时敏、陈挺和刘玉记等[19 ] 总结了在 F-F、F-S、F-N 型系统 (1.1) 中穿越极限环的最大个数为 3, S-S、S-N、N-N 型系统 (1.1) 中穿越极限环的最大个数为 2, 并证明了向量场在边界上具有相同方向的平面分段线性折射系统中对应穿越极限环的最大个数为 1. 然而, 系统 (1.1) 中穿越极限环的个数大于 3 的例子尚未被发现. 此外, 针对具有一条直线边界的不连续平面分段光滑系统[4 ,6 ,26 ,28 ] , Llibre 和 Mereu[26 ] 利用一阶平均法证明了由两个二次等时中心构造的周期轨在二次多项式扰动下, 系统至少存在 5 个穿越极限环. Llibre 和 Tang[28 ] 利用 5 阶平均法证明了线性中心在二次和三次多项式扰动下分别可以分支出 8 和 13 个穿越极限环. 为了避免求解平均法中的复杂积分, Braun 等[6 ] 通过展开位移映射, 分别证明了在特定斜直线上 Loud 族中的四个等时中心在多项式扰动下穿越极限环的最佳个数下界为 12. Barkat 等[4 ] 研究了由线性中心和 $n$ 次等时全局中心构成的不连续平面分段光滑系统, 利用首次积分方法证明了当 $n=1,2,3,4,5$ 和 $n \geq6$ 时系统中穿越极限环的最大个数分别为 $0, 1, 2, 3, 4, 5$ . ...
带两条平行切换直线多项式微分系统的极限环分支
1
2022
... 极限环是平面微分动力系统所有周期轨道集合中的一个孤立周期轨道. 平面分段光滑系统极限环的最大个数与相对位置问题与 Hilbert[15 ] 第 16 问题紧密相关, 参见文献 [9 -11 ,15 ,17 ,19 ,35 ]. 近年来, 随着动力系统理论的发展及计算机技术的进步, 越来越多的实际问题可以通过平面分段光滑系统进行描述, 如: 食饵-捕食者模型、 动植物疾病预防模型、 药物动力学胶囊模型等. 周期运动现象广泛存在于这些实际应用模型中, 因此, 研究与之对应的平面分段光滑系统极限环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
带两条平行切换直线多项式微分系统的极限环分支
1
2022
... 极限环是平面微分动力系统所有周期轨道集合中的一个孤立周期轨道. 平面分段光滑系统极限环的最大个数与相对位置问题与 Hilbert[15 ] 第 16 问题紧密相关, 参见文献 [9 -11 ,15 ,17 ,19 ,35 ]. 近年来, 随着动力系统理论的发展及计算机技术的进步, 越来越多的实际问题可以通过平面分段光滑系统进行描述, 如: 食饵-捕食者模型、 动植物疾病预防模型、 药物动力学胶囊模型等. 周期运动现象广泛存在于这些实际应用模型中, 因此, 研究与之对应的平面分段光滑系统极限环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
Dynamics and Bifurcations of Nonsmooth Mechanical Systems. Lecture Notes in Applied and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2
2004
... 根据已有文献 [1 ,9 ,18 ,20 ,22 ,25 ,32 ,34 ,36 ] 可知, 许多实际应用模型均可利用具有折线边界的不连续平面分段线性系统进行表示, 诸如:非线性振子[1 ] 、拐角碰撞模型[9 ] 、 不连续支撑的质量弹簧模型[18 ] 等, 并且在具有折线边界的不连续平面分段线性系统中, 极限环的 Poincaré 映射构造相对复杂, 研究难度更大. 因此, 从应用和理论的角度来看, 进一步研究这类不连续平面分段线性系统的极限环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与此同时, 在这些实际应用模型中, 两个不同的子系统可能为无平衡点的 Hamiltonian 线性系统或具有中心型平衡点的线性系统, 然而, 在这种情况下各类极限环的存在性、共存性及最大共存个数仍然是未知的. ...
... [18 ]等, 并且在具有折线边界的不连续平面分段线性系统中, 极限环的 Poincaré 映射构造相对复杂, 研究难度更大. 因此, 从应用和理论的角度来看, 进一步研究这类不连续平面分段线性系统的极限环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与此同时, 在这些实际应用模型中, 两个不同的子系统可能为无平衡点的 Hamiltonian 线性系统或具有中心型平衡点的线性系统, 然而, 在这种情况下各类极限环的存在性、共存性及最大共存个数仍然是未知的. ...
平面折射系统极限环的存在和唯一性
3
2021
... 极限环是平面微分动力系统所有周期轨道集合中的一个孤立周期轨道. 平面分段光滑系统极限环的最大个数与相对位置问题与 Hilbert[15 ] 第 16 问题紧密相关, 参见文献 [9 -11 ,15 ,17 ,19 ,35 ]. 近年来, 随着动力系统理论的发展及计算机技术的进步, 越来越多的实际问题可以通过平面分段光滑系统进行描述, 如: 食饵-捕食者模型、 动植物疾病预防模型、 药物动力学胶囊模型等. 周期运动现象广泛存在于这些实际应用模型中, 因此, 研究与之对应的平面分段光滑系统极限环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
... 整个相平面由直线边界 $\Lambda=\{(x,y)\in\mathbb{R}^{2}:x=s_{1},~s_{1}=\text{常数}\}$ 分为两个区域 $R_{+}$ 和 $R_{-}$ . 因此, 整个相平面为 $\mathbb{R}^{2}=R_{+}\cup R_{-}\cup \Lambda$ , 其中两个相邻无界区域 $R_{+}$ 和 $R_{-}$ 是不连续边界 $\Lambda$ 的补集. 针对系统(1.1) 的极限环理论, 国内外学者得到了丰富的结论, 参见文献[13 ,19 ,22 ,27 ]. Han 和 Zhang[13 ] 证明了系统 (1.1) 可以存在 2 个极限环. 随后, Huan 和 Yang[16 ] 利用数值模拟得到了 3 个极限环的存在性, Llibre 和 Ponce[27 ] 提供了这一数值例子的严格解析证明. 此后, 系统 (1.1) 中极限环的最大个数问题成为了一个悬而未决的公开问题. 国内外学者利用不同方法, 提供了包含焦点 (F)、 鞍点 (S) 和结点 (N) 的系统 (1.1) 中穿越极限环的最大个数下界估计, 李时敏、陈挺和刘玉记等[19 ] 总结了在 F-F、F-S、F-N 型系统 (1.1) 中穿越极限环的最大个数为 3, S-S、S-N、N-N 型系统 (1.1) 中穿越极限环的最大个数为 2, 并证明了向量场在边界上具有相同方向的平面分段线性折射系统中对应穿越极限环的最大个数为 1. 然而, 系统 (1.1) 中穿越极限环的个数大于 3 的例子尚未被发现. 此外, 针对具有一条直线边界的不连续平面分段光滑系统[4 ,6 ,26 ,28 ] , Llibre 和 Mereu[26 ] 利用一阶平均法证明了由两个二次等时中心构造的周期轨在二次多项式扰动下, 系统至少存在 5 个穿越极限环. Llibre 和 Tang[28 ] 利用 5 阶平均法证明了线性中心在二次和三次多项式扰动下分别可以分支出 8 和 13 个穿越极限环. 为了避免求解平均法中的复杂积分, Braun 等[6 ] 通过展开位移映射, 分别证明了在特定斜直线上 Loud 族中的四个等时中心在多项式扰动下穿越极限环的最佳个数下界为 12. Barkat 等[4 ] 研究了由线性中心和 $n$ 次等时全局中心构成的不连续平面分段光滑系统, 利用首次积分方法证明了当 $n=1,2,3,4,5$ 和 $n \geq6$ 时系统中穿越极限环的最大个数分别为 $0, 1, 2, 3, 4, 5$ . ...
... [19 ]总结了在 F-F、F-S、F-N 型系统 (1.1) 中穿越极限环的最大个数为 3, S-S、S-N、N-N 型系统 (1.1) 中穿越极限环的最大个数为 2, 并证明了向量场在边界上具有相同方向的平面分段线性折射系统中对应穿越极限环的最大个数为 1. 然而, 系统 (1.1) 中穿越极限环的个数大于 3 的例子尚未被发现. 此外, 针对具有一条直线边界的不连续平面分段光滑系统[4 ,6 ,26 ,28 ] , Llibre 和 Mereu[26 ] 利用一阶平均法证明了由两个二次等时中心构造的周期轨在二次多项式扰动下, 系统至少存在 5 个穿越极限环. Llibre 和 Tang[28 ] 利用 5 阶平均法证明了线性中心在二次和三次多项式扰动下分别可以分支出 8 和 13 个穿越极限环. 为了避免求解平均法中的复杂积分, Braun 等[6 ] 通过展开位移映射, 分别证明了在特定斜直线上 Loud 族中的四个等时中心在多项式扰动下穿越极限环的最佳个数下界为 12. Barkat 等[4 ] 研究了由线性中心和 $n$ 次等时全局中心构成的不连续平面分段光滑系统, 利用首次积分方法证明了当 $n=1,2,3,4,5$ 和 $n \geq6$ 时系统中穿越极限环的最大个数分别为 $0, 1, 2, 3, 4, 5$ . ...
平面折射系统极限环的存在和唯一性
3
2021
... 极限环是平面微分动力系统所有周期轨道集合中的一个孤立周期轨道. 平面分段光滑系统极限环的最大个数与相对位置问题与 Hilbert[15 ] 第 16 问题紧密相关, 参见文献 [9 -11 ,15 ,17 ,19 ,35 ]. 近年来, 随着动力系统理论的发展及计算机技术的进步, 越来越多的实际问题可以通过平面分段光滑系统进行描述, 如: 食饵-捕食者模型、 动植物疾病预防模型、 药物动力学胶囊模型等. 周期运动现象广泛存在于这些实际应用模型中, 因此, 研究与之对应的平面分段光滑系统极限环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
... 整个相平面由直线边界 $\Lambda=\{(x,y)\in\mathbb{R}^{2}:x=s_{1},~s_{1}=\text{常数}\}$ 分为两个区域 $R_{+}$ 和 $R_{-}$ . 因此, 整个相平面为 $\mathbb{R}^{2}=R_{+}\cup R_{-}\cup \Lambda$ , 其中两个相邻无界区域 $R_{+}$ 和 $R_{-}$ 是不连续边界 $\Lambda$ 的补集. 针对系统(1.1) 的极限环理论, 国内外学者得到了丰富的结论, 参见文献[13 ,19 ,22 ,27 ]. Han 和 Zhang[13 ] 证明了系统 (1.1) 可以存在 2 个极限环. 随后, Huan 和 Yang[16 ] 利用数值模拟得到了 3 个极限环的存在性, Llibre 和 Ponce[27 ] 提供了这一数值例子的严格解析证明. 此后, 系统 (1.1) 中极限环的最大个数问题成为了一个悬而未决的公开问题. 国内外学者利用不同方法, 提供了包含焦点 (F)、 鞍点 (S) 和结点 (N) 的系统 (1.1) 中穿越极限环的最大个数下界估计, 李时敏、陈挺和刘玉记等[19 ] 总结了在 F-F、F-S、F-N 型系统 (1.1) 中穿越极限环的最大个数为 3, S-S、S-N、N-N 型系统 (1.1) 中穿越极限环的最大个数为 2, 并证明了向量场在边界上具有相同方向的平面分段线性折射系统中对应穿越极限环的最大个数为 1. 然而, 系统 (1.1) 中穿越极限环的个数大于 3 的例子尚未被发现. 此外, 针对具有一条直线边界的不连续平面分段光滑系统[4 ,6 ,26 ,28 ] , Llibre 和 Mereu[26 ] 利用一阶平均法证明了由两个二次等时中心构造的周期轨在二次多项式扰动下, 系统至少存在 5 个穿越极限环. Llibre 和 Tang[28 ] 利用 5 阶平均法证明了线性中心在二次和三次多项式扰动下分别可以分支出 8 和 13 个穿越极限环. 为了避免求解平均法中的复杂积分, Braun 等[6 ] 通过展开位移映射, 分别证明了在特定斜直线上 Loud 族中的四个等时中心在多项式扰动下穿越极限环的最佳个数下界为 12. Barkat 等[4 ] 研究了由线性中心和 $n$ 次等时全局中心构成的不连续平面分段光滑系统, 利用首次积分方法证明了当 $n=1,2,3,4,5$ 和 $n \geq6$ 时系统中穿越极限环的最大个数分别为 $0, 1, 2, 3, 4, 5$ . ...
... [19 ]总结了在 F-F、F-S、F-N 型系统 (1.1) 中穿越极限环的最大个数为 3, S-S、S-N、N-N 型系统 (1.1) 中穿越极限环的最大个数为 2, 并证明了向量场在边界上具有相同方向的平面分段线性折射系统中对应穿越极限环的最大个数为 1. 然而, 系统 (1.1) 中穿越极限环的个数大于 3 的例子尚未被发现. 此外, 针对具有一条直线边界的不连续平面分段光滑系统[4 ,6 ,26 ,28 ] , Llibre 和 Mereu[26 ] 利用一阶平均法证明了由两个二次等时中心构造的周期轨在二次多项式扰动下, 系统至少存在 5 个穿越极限环. Llibre 和 Tang[28 ] 利用 5 阶平均法证明了线性中心在二次和三次多项式扰动下分别可以分支出 8 和 13 个穿越极限环. 为了避免求解平均法中的复杂积分, Braun 等[6 ] 通过展开位移映射, 分别证明了在特定斜直线上 Loud 族中的四个等时中心在多项式扰动下穿越极限环的最佳个数下界为 12. Barkat 等[4 ] 研究了由线性中心和 $n$ 次等时全局中心构成的不连续平面分段光滑系统, 利用首次积分方法证明了当 $n=1,2,3,4,5$ 和 $n \geq6$ 时系统中穿越极限环的最大个数分别为 $0, 1, 2, 3, 4, 5$ . ...
Limit cycles in piecewise polynomial systems allowing a non-regular switching boundary
3
2021
... 近年来, 具有不规则折线边界的不连续平面分段线性系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参见文献 [1 ,5 ,7 ,14 ,20 ,22 ,25 ,32 ,34 ,36 ]. ...
... 由于不规则折线边界夹角大小的不确定性, 系统极限环的个数与相对位置问题是十分复杂的. 文献 [14 ,24 ] 分别研究了不规则折线边界夹角 $\gamma=\frac{\pi}{2}$ 和 $\gamma\neq\frac{\pi}{2}$ , $\gamma\in (0,\pi)$ 时系统极限环的最大个数. 文献 [7 ,20 ] 主要研究了 $\gamma\neq\frac{\pi}{2}$ 的情况, 文献 [1 ,5 ,22 ,25 ,32 ,34 ,36 ] 主要研究了 $\gamma=\frac{\pi}{2}$ 的情况. 本文重点关注 $\gamma=\frac{\pi}{2}$ 的情况, 此时, 折线边界的两个组成部分为 ...
... 根据已有文献 [1 ,9 ,18 ,20 ,22 ,25 ,32 ,34 ,36 ] 可知, 许多实际应用模型均可利用具有折线边界的不连续平面分段线性系统进行表示, 诸如:非线性振子[1 ] 、拐角碰撞模型[9 ] 、 不连续支撑的质量弹簧模型[18 ] 等, 并且在具有折线边界的不连续平面分段线性系统中, 极限环的 Poincaré 映射构造相对复杂, 研究难度更大. 因此, 从应用和理论的角度来看, 进一步研究这类不连续平面分段线性系统的极限环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与此同时, 在这些实际应用模型中, 两个不同的子系统可能为无平衡点的 Hamiltonian 线性系统或具有中心型平衡点的线性系统, 然而, 在这种情况下各类极限环的存在性、共存性及最大共存个数仍然是未知的. ...
Limit cycles in the discontinuous planar piecewise linear systems with three zones
1
2021
... 下面提供具有中心型平衡点线性系统的规范型 (参见文献 [21 ,23 ,30 ,31 ]) ...
Limit cycles in discontinuous piecewise linear planar Hamiltonian systems without equilibrium points
8
2022
... 整个相平面由直线边界 $\Lambda=\{(x,y)\in\mathbb{R}^{2}:x=s_{1},~s_{1}=\text{常数}\}$ 分为两个区域 $R_{+}$ 和 $R_{-}$ . 因此, 整个相平面为 $\mathbb{R}^{2}=R_{+}\cup R_{-}\cup \Lambda$ , 其中两个相邻无界区域 $R_{+}$ 和 $R_{-}$ 是不连续边界 $\Lambda$ 的补集. 针对系统(1.1) 的极限环理论, 国内外学者得到了丰富的结论, 参见文献[13 ,19 ,22 ,27 ]. Han 和 Zhang[13 ] 证明了系统 (1.1) 可以存在 2 个极限环. 随后, Huan 和 Yang[16 ] 利用数值模拟得到了 3 个极限环的存在性, Llibre 和 Ponce[27 ] 提供了这一数值例子的严格解析证明. 此后, 系统 (1.1) 中极限环的最大个数问题成为了一个悬而未决的公开问题. 国内外学者利用不同方法, 提供了包含焦点 (F)、 鞍点 (S) 和结点 (N) 的系统 (1.1) 中穿越极限环的最大个数下界估计, 李时敏、陈挺和刘玉记等[19 ] 总结了在 F-F、F-S、F-N 型系统 (1.1) 中穿越极限环的最大个数为 3, S-S、S-N、N-N 型系统 (1.1) 中穿越极限环的最大个数为 2, 并证明了向量场在边界上具有相同方向的平面分段线性折射系统中对应穿越极限环的最大个数为 1. 然而, 系统 (1.1) 中穿越极限环的个数大于 3 的例子尚未被发现. 此外, 针对具有一条直线边界的不连续平面分段光滑系统[4 ,6 ,26 ,28 ] , Llibre 和 Mereu[26 ] 利用一阶平均法证明了由两个二次等时中心构造的周期轨在二次多项式扰动下, 系统至少存在 5 个穿越极限环. Llibre 和 Tang[28 ] 利用 5 阶平均法证明了线性中心在二次和三次多项式扰动下分别可以分支出 8 和 13 个穿越极限环. 为了避免求解平均法中的复杂积分, Braun 等[6 ] 通过展开位移映射, 分别证明了在特定斜直线上 Loud 族中的四个等时中心在多项式扰动下穿越极限环的最佳个数下界为 12. Barkat 等[4 ] 研究了由线性中心和 $n$ 次等时全局中心构成的不连续平面分段光滑系统, 利用首次积分方法证明了当 $n=1,2,3,4,5$ 和 $n \geq6$ 时系统中穿越极限环的最大个数分别为 $0, 1, 2, 3, 4, 5$ . ...
... 近年来, 具有不规则折线边界的不连续平面分段线性系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参见文献 [1 ,5 ,7 ,14 ,20 ,22 ,25 ,32 ,34 ,36 ]. ...
... 由于不规则折线边界夹角大小的不确定性, 系统极限环的个数与相对位置问题是十分复杂的. 文献 [14 ,24 ] 分别研究了不规则折线边界夹角 $\gamma=\frac{\pi}{2}$ 和 $\gamma\neq\frac{\pi}{2}$ , $\gamma\in (0,\pi)$ 时系统极限环的最大个数. 文献 [7 ,20 ] 主要研究了 $\gamma\neq\frac{\pi}{2}$ 的情况, 文献 [1 ,5 ,22 ,25 ,32 ,34 ,36 ] 主要研究了 $\gamma=\frac{\pi}{2}$ 的情况. 本文重点关注 $\gamma=\frac{\pi}{2}$ 的情况, 此时, 折线边界的两个组成部分为 ...
... 特别地, 文献 [29 ,30 ] 分别提出了两个公开问题: 无平衡点或仅具有中心型平衡点的平面分段线性系统是否存在极限环? 针对具有折线边界的不连续平面分段线性系统, 文献 [1 ,36 ] 证明了仅具有中心型平衡点的不连续平面分段线性系统中不存在第一类两点极限环, 第二类两点极限环和四点极限环的最大个数分别为 2 和 1, 两类极限环的最大共存个数为 2. 文献 [22 ] 证明了仅具有无平衡点 Hamiltonian 向量场的不连续平面分段线性系统中不存在第一类两点极限环, 第二类两点极限环和四点极限环的最大个数分别为 2 和 1, 两类极限环的最大共存个数为 2. ...
... 根据已有文献 [1 ,9 ,18 ,20 ,22 ,25 ,32 ,34 ,36 ] 可知, 许多实际应用模型均可利用具有折线边界的不连续平面分段线性系统进行表示, 诸如:非线性振子[1 ] 、拐角碰撞模型[9 ] 、 不连续支撑的质量弹簧模型[18 ] 等, 并且在具有折线边界的不连续平面分段线性系统中, 极限环的 Poincaré 映射构造相对复杂, 研究难度更大. 因此, 从应用和理论的角度来看, 进一步研究这类不连续平面分段线性系统的极限环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与此同时, 在这些实际应用模型中, 两个不同的子系统可能为无平衡点的 Hamiltonian 线性系统或具有中心型平衡点的线性系统, 然而, 在这种情况下各类极限环的存在性、共存性及最大共存个数仍然是未知的. ...
... 本节首先提供无平衡点的线性 Hamiltonian 系统的规范型 (参见文献 [11 ,22 ,29 ]) ...
... 证 假设系统 (2.1)+(2.3) 具有一个第二类两点极限环, 与边界 $\Sigma$ 的两个部分各交于一个点, 即为点 $(x_{+},0)$ 和 $(0,y_{+})$ , 其中 $x_{+}>0$ 且 $y_{+}>0$ . $Q_{+}$ 区域内的子系统为无平衡点的线性 Hamiltonian 系统, 由文献 [22 ] 可知, 令 $H_{H}(x, y)=h,(h \in \mathbb{R})$ , 由首次积分 (2.2), 可以得到 ...
... 针对这种情形, 极限环的个数可以转化为两个抛物线方程满足条件 (2.10) 的交点的最大个数. 在 $(x_{+},y_{+})$ 坐标平面, 抛物线 $\mathcal{M}_{1}$ 为上下型, 抛物线 $\mathcal{M}_{2}$ 为左右型.显然, 抛物线 $\mathcal{M}_{1}$ 与 $x$ - 轴具有两个交点, 分别为 $(0,0)$ 和 $(b_{1},0)$ . 类似地, 抛物线 $\mathcal{M}_{2}$ 与 $y$ - 轴具有两个交点, 分别为 $(0,0)$ 和 $(0,b_{2})$ . 因此, $\mathcal{M}_{1}$ 和 $\mathcal{M}_{2}$ 必然存在一个交点为原点. 通过几何结构分析, 参见文献 [22 ], 系统 (2.12) 的剩余三个解中满足条件 (2.10) 的最大个数为 2, 相应地, 系统 (2.1)+(2.3) 最多具有 2 个第二类两点极限环. ...
Impact limit cycles in the planar piecewise linear hybrid systems
1
2023
... 下面提供具有中心型平衡点线性系统的规范型 (参见文献 [21 ,23 ,30 ,31 ]) ...
Limit cycles in small perturbations of a planar piecewise linear Hamiltonian system with a non-regular separation line
1
2018
... 由于不规则折线边界夹角大小的不确定性, 系统极限环的个数与相对位置问题是十分复杂的. 文献 [14 ,24 ] 分别研究了不规则折线边界夹角 $\gamma=\frac{\pi}{2}$ 和 $\gamma\neq\frac{\pi}{2}$ , $\gamma\in (0,\pi)$ 时系统极限环的最大个数. 文献 [7 ,20 ] 主要研究了 $\gamma\neq\frac{\pi}{2}$ 的情况, 文献 [1 ,5 ,22 ,25 ,32 ,34 ,36 ] 主要研究了 $\gamma=\frac{\pi}{2}$ 的情况. 本文重点关注 $\gamma=\frac{\pi}{2}$ 的情况, 此时, 折线边界的两个组成部分为 ...
Limit cycles and bifurcations in a class of planar piecewise linear systems with a nonregular separation line
3
2023
... 近年来, 具有不规则折线边界的不连续平面分段线性系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参见文献 [1 ,5 ,7 ,14 ,20 ,22 ,25 ,32 ,34 ,36 ]. ...
... 由于不规则折线边界夹角大小的不确定性, 系统极限环的个数与相对位置问题是十分复杂的. 文献 [14 ,24 ] 分别研究了不规则折线边界夹角 $\gamma=\frac{\pi}{2}$ 和 $\gamma\neq\frac{\pi}{2}$ , $\gamma\in (0,\pi)$ 时系统极限环的最大个数. 文献 [7 ,20 ] 主要研究了 $\gamma\neq\frac{\pi}{2}$ 的情况, 文献 [1 ,5 ,22 ,25 ,32 ,34 ,36 ] 主要研究了 $\gamma=\frac{\pi}{2}$ 的情况. 本文重点关注 $\gamma=\frac{\pi}{2}$ 的情况, 此时, 折线边界的两个组成部分为 ...
... 根据已有文献 [1 ,9 ,18 ,20 ,22 ,25 ,32 ,34 ,36 ] 可知, 许多实际应用模型均可利用具有折线边界的不连续平面分段线性系统进行表示, 诸如:非线性振子[1 ] 、拐角碰撞模型[9 ] 、 不连续支撑的质量弹簧模型[18 ] 等, 并且在具有折线边界的不连续平面分段线性系统中, 极限环的 Poincaré 映射构造相对复杂, 研究难度更大. 因此, 从应用和理论的角度来看, 进一步研究这类不连续平面分段线性系统的极限环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与此同时, 在这些实际应用模型中, 两个不同的子系统可能为无平衡点的 Hamiltonian 线性系统或具有中心型平衡点的线性系统, 然而, 在这种情况下各类极限环的存在性、共存性及最大共存个数仍然是未知的. ...
Limit cycles for discontinuous quadratic differential systems with two zones
2
2014
... 整个相平面由直线边界 $\Lambda=\{(x,y)\in\mathbb{R}^{2}:x=s_{1},~s_{1}=\text{常数}\}$ 分为两个区域 $R_{+}$ 和 $R_{-}$ . 因此, 整个相平面为 $\mathbb{R}^{2}=R_{+}\cup R_{-}\cup \Lambda$ , 其中两个相邻无界区域 $R_{+}$ 和 $R_{-}$ 是不连续边界 $\Lambda$ 的补集. 针对系统(1.1) 的极限环理论, 国内外学者得到了丰富的结论, 参见文献[13 ,19 ,22 ,27 ]. Han 和 Zhang[13 ] 证明了系统 (1.1) 可以存在 2 个极限环. 随后, Huan 和 Yang[16 ] 利用数值模拟得到了 3 个极限环的存在性, Llibre 和 Ponce[27 ] 提供了这一数值例子的严格解析证明. 此后, 系统 (1.1) 中极限环的最大个数问题成为了一个悬而未决的公开问题. 国内外学者利用不同方法, 提供了包含焦点 (F)、 鞍点 (S) 和结点 (N) 的系统 (1.1) 中穿越极限环的最大个数下界估计, 李时敏、陈挺和刘玉记等[19 ] 总结了在 F-F、F-S、F-N 型系统 (1.1) 中穿越极限环的最大个数为 3, S-S、S-N、N-N 型系统 (1.1) 中穿越极限环的最大个数为 2, 并证明了向量场在边界上具有相同方向的平面分段线性折射系统中对应穿越极限环的最大个数为 1. 然而, 系统 (1.1) 中穿越极限环的个数大于 3 的例子尚未被发现. 此外, 针对具有一条直线边界的不连续平面分段光滑系统[4 ,6 ,26 ,28 ] , Llibre 和 Mereu[26 ] 利用一阶平均法证明了由两个二次等时中心构造的周期轨在二次多项式扰动下, 系统至少存在 5 个穿越极限环. Llibre 和 Tang[28 ] 利用 5 阶平均法证明了线性中心在二次和三次多项式扰动下分别可以分支出 8 和 13 个穿越极限环. 为了避免求解平均法中的复杂积分, Braun 等[6 ] 通过展开位移映射, 分别证明了在特定斜直线上 Loud 族中的四个等时中心在多项式扰动下穿越极限环的最佳个数下界为 12. Barkat 等[4 ] 研究了由线性中心和 $n$ 次等时全局中心构成的不连续平面分段光滑系统, 利用首次积分方法证明了当 $n=1,2,3,4,5$ 和 $n \geq6$ 时系统中穿越极限环的最大个数分别为 $0, 1, 2, 3, 4, 5$ . ...
... [26 ] 利用一阶平均法证明了由两个二次等时中心构造的周期轨在二次多项式扰动下, 系统至少存在 5 个穿越极限环. Llibre 和 Tang[28 ] 利用 5 阶平均法证明了线性中心在二次和三次多项式扰动下分别可以分支出 8 和 13 个穿越极限环. 为了避免求解平均法中的复杂积分, Braun 等[6 ] 通过展开位移映射, 分别证明了在特定斜直线上 Loud 族中的四个等时中心在多项式扰动下穿越极限环的最佳个数下界为 12. Barkat 等[4 ] 研究了由线性中心和 $n$ 次等时全局中心构成的不连续平面分段光滑系统, 利用首次积分方法证明了当 $n=1,2,3,4,5$ 和 $n \geq6$ 时系统中穿越极限环的最大个数分别为 $0, 1, 2, 3, 4, 5$ . ...
Three nested limit cycles in discontinuous piecewise linear differential systems with two zones
2
2012
... 整个相平面由直线边界 $\Lambda=\{(x,y)\in\mathbb{R}^{2}:x=s_{1},~s_{1}=\text{常数}\}$ 分为两个区域 $R_{+}$ 和 $R_{-}$ . 因此, 整个相平面为 $\mathbb{R}^{2}=R_{+}\cup R_{-}\cup \Lambda$ , 其中两个相邻无界区域 $R_{+}$ 和 $R_{-}$ 是不连续边界 $\Lambda$ 的补集. 针对系统(1.1) 的极限环理论, 国内外学者得到了丰富的结论, 参见文献[13 ,19 ,22 ,27 ]. Han 和 Zhang[13 ] 证明了系统 (1.1) 可以存在 2 个极限环. 随后, Huan 和 Yang[16 ] 利用数值模拟得到了 3 个极限环的存在性, Llibre 和 Ponce[27 ] 提供了这一数值例子的严格解析证明. 此后, 系统 (1.1) 中极限环的最大个数问题成为了一个悬而未决的公开问题. 国内外学者利用不同方法, 提供了包含焦点 (F)、 鞍点 (S) 和结点 (N) 的系统 (1.1) 中穿越极限环的最大个数下界估计, 李时敏、陈挺和刘玉记等[19 ] 总结了在 F-F、F-S、F-N 型系统 (1.1) 中穿越极限环的最大个数为 3, S-S、S-N、N-N 型系统 (1.1) 中穿越极限环的最大个数为 2, 并证明了向量场在边界上具有相同方向的平面分段线性折射系统中对应穿越极限环的最大个数为 1. 然而, 系统 (1.1) 中穿越极限环的个数大于 3 的例子尚未被发现. 此外, 针对具有一条直线边界的不连续平面分段光滑系统[4 ,6 ,26 ,28 ] , Llibre 和 Mereu[26 ] 利用一阶平均法证明了由两个二次等时中心构造的周期轨在二次多项式扰动下, 系统至少存在 5 个穿越极限环. Llibre 和 Tang[28 ] 利用 5 阶平均法证明了线性中心在二次和三次多项式扰动下分别可以分支出 8 和 13 个穿越极限环. 为了避免求解平均法中的复杂积分, Braun 等[6 ] 通过展开位移映射, 分别证明了在特定斜直线上 Loud 族中的四个等时中心在多项式扰动下穿越极限环的最佳个数下界为 12. Barkat 等[4 ] 研究了由线性中心和 $n$ 次等时全局中心构成的不连续平面分段光滑系统, 利用首次积分方法证明了当 $n=1,2,3,4,5$ 和 $n \geq6$ 时系统中穿越极限环的最大个数分别为 $0, 1, 2, 3, 4, 5$ . ...
... [27 ] 提供了这一数值例子的严格解析证明. 此后, 系统 (1.1) 中极限环的最大个数问题成为了一个悬而未决的公开问题. 国内外学者利用不同方法, 提供了包含焦点 (F)、 鞍点 (S) 和结点 (N) 的系统 (1.1) 中穿越极限环的最大个数下界估计, 李时敏、陈挺和刘玉记等[19 ] 总结了在 F-F、F-S、F-N 型系统 (1.1) 中穿越极限环的最大个数为 3, S-S、S-N、N-N 型系统 (1.1) 中穿越极限环的最大个数为 2, 并证明了向量场在边界上具有相同方向的平面分段线性折射系统中对应穿越极限环的最大个数为 1. 然而, 系统 (1.1) 中穿越极限环的个数大于 3 的例子尚未被发现. 此外, 针对具有一条直线边界的不连续平面分段光滑系统[4 ,6 ,26 ,28 ] , Llibre 和 Mereu[26 ] 利用一阶平均法证明了由两个二次等时中心构造的周期轨在二次多项式扰动下, 系统至少存在 5 个穿越极限环. Llibre 和 Tang[28 ] 利用 5 阶平均法证明了线性中心在二次和三次多项式扰动下分别可以分支出 8 和 13 个穿越极限环. 为了避免求解平均法中的复杂积分, Braun 等[6 ] 通过展开位移映射, 分别证明了在特定斜直线上 Loud 族中的四个等时中心在多项式扰动下穿越极限环的最佳个数下界为 12. Barkat 等[4 ] 研究了由线性中心和 $n$ 次等时全局中心构成的不连续平面分段光滑系统, 利用首次积分方法证明了当 $n=1,2,3,4,5$ 和 $n \geq6$ 时系统中穿越极限环的最大个数分别为 $0, 1, 2, 3, 4, 5$ . ...
Limit cycles of discontinuous piecewise quadratic and cubic polynomial perturbations of a linear center
2
2019
... 整个相平面由直线边界 $\Lambda=\{(x,y)\in\mathbb{R}^{2}:x=s_{1},~s_{1}=\text{常数}\}$ 分为两个区域 $R_{+}$ 和 $R_{-}$ . 因此, 整个相平面为 $\mathbb{R}^{2}=R_{+}\cup R_{-}\cup \Lambda$ , 其中两个相邻无界区域 $R_{+}$ 和 $R_{-}$ 是不连续边界 $\Lambda$ 的补集. 针对系统(1.1) 的极限环理论, 国内外学者得到了丰富的结论, 参见文献[13 ,19 ,22 ,27 ]. Han 和 Zhang[13 ] 证明了系统 (1.1) 可以存在 2 个极限环. 随后, Huan 和 Yang[16 ] 利用数值模拟得到了 3 个极限环的存在性, Llibre 和 Ponce[27 ] 提供了这一数值例子的严格解析证明. 此后, 系统 (1.1) 中极限环的最大个数问题成为了一个悬而未决的公开问题. 国内外学者利用不同方法, 提供了包含焦点 (F)、 鞍点 (S) 和结点 (N) 的系统 (1.1) 中穿越极限环的最大个数下界估计, 李时敏、陈挺和刘玉记等[19 ] 总结了在 F-F、F-S、F-N 型系统 (1.1) 中穿越极限环的最大个数为 3, S-S、S-N、N-N 型系统 (1.1) 中穿越极限环的最大个数为 2, 并证明了向量场在边界上具有相同方向的平面分段线性折射系统中对应穿越极限环的最大个数为 1. 然而, 系统 (1.1) 中穿越极限环的个数大于 3 的例子尚未被发现. 此外, 针对具有一条直线边界的不连续平面分段光滑系统[4 ,6 ,26 ,28 ] , Llibre 和 Mereu[26 ] 利用一阶平均法证明了由两个二次等时中心构造的周期轨在二次多项式扰动下, 系统至少存在 5 个穿越极限环. Llibre 和 Tang[28 ] 利用 5 阶平均法证明了线性中心在二次和三次多项式扰动下分别可以分支出 8 和 13 个穿越极限环. 为了避免求解平均法中的复杂积分, Braun 等[6 ] 通过展开位移映射, 分别证明了在特定斜直线上 Loud 族中的四个等时中心在多项式扰动下穿越极限环的最佳个数下界为 12. Barkat 等[4 ] 研究了由线性中心和 $n$ 次等时全局中心构成的不连续平面分段光滑系统, 利用首次积分方法证明了当 $n=1,2,3,4,5$ 和 $n \geq6$ 时系统中穿越极限环的最大个数分别为 $0, 1, 2, 3, 4, 5$ . ...
... [28 ] 利用 5 阶平均法证明了线性中心在二次和三次多项式扰动下分别可以分支出 8 和 13 个穿越极限环. 为了避免求解平均法中的复杂积分, Braun 等[6 ] 通过展开位移映射, 分别证明了在特定斜直线上 Loud 族中的四个等时中心在多项式扰动下穿越极限环的最佳个数下界为 12. Barkat 等[4 ] 研究了由线性中心和 $n$ 次等时全局中心构成的不连续平面分段光滑系统, 利用首次积分方法证明了当 $n=1,2,3,4,5$ 和 $n \geq6$ 时系统中穿越极限环的最大个数分别为 $0, 1, 2, 3, 4, 5$ . ...
Piecewise linear differential systems without equilibria produce limit cycles?
2
2017
... 特别地, 文献 [29 ,30 ] 分别提出了两个公开问题: 无平衡点或仅具有中心型平衡点的平面分段线性系统是否存在极限环? 针对具有折线边界的不连续平面分段线性系统, 文献 [1 ,36 ] 证明了仅具有中心型平衡点的不连续平面分段线性系统中不存在第一类两点极限环, 第二类两点极限环和四点极限环的最大个数分别为 2 和 1, 两类极限环的最大共存个数为 2. 文献 [22 ] 证明了仅具有无平衡点 Hamiltonian 向量场的不连续平面分段线性系统中不存在第一类两点极限环, 第二类两点极限环和四点极限环的最大个数分别为 2 和 1, 两类极限环的最大共存个数为 2. ...
... 本节首先提供无平衡点的线性 Hamiltonian 系统的规范型 (参见文献 [11 ,22 ,29 ]) ...
Piecewise linear differential systems with only centers can create limit cycles?
2
2018
... 特别地, 文献 [29 ,30 ] 分别提出了两个公开问题: 无平衡点或仅具有中心型平衡点的平面分段线性系统是否存在极限环? 针对具有折线边界的不连续平面分段线性系统, 文献 [1 ,36 ] 证明了仅具有中心型平衡点的不连续平面分段线性系统中不存在第一类两点极限环, 第二类两点极限环和四点极限环的最大个数分别为 2 和 1, 两类极限环的最大共存个数为 2. 文献 [22 ] 证明了仅具有无平衡点 Hamiltonian 向量场的不连续平面分段线性系统中不存在第一类两点极限环, 第二类两点极限环和四点极限环的最大个数分别为 2 和 1, 两类极限环的最大共存个数为 2. ...
... 下面提供具有中心型平衡点线性系统的规范型 (参见文献 [21 ,23 ,30 ,31 ]) ...
Limit cycles created by piecewise linear centers
1
2019
... 下面提供具有中心型平衡点线性系统的规范型 (参见文献 [21 ,23 ,30 ,31 ]) ...
The extended 16th Hilbert problem for discontinuous piecewise systems formed by linear centers and linear Hamiltonian saddles separated by a nonregular line
3
2023
... 近年来, 具有不规则折线边界的不连续平面分段线性系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参见文献 [1 ,5 ,7 ,14 ,20 ,22 ,25 ,32 ,34 ,36 ]. ...
... 由于不规则折线边界夹角大小的不确定性, 系统极限环的个数与相对位置问题是十分复杂的. 文献 [14 ,24 ] 分别研究了不规则折线边界夹角 $\gamma=\frac{\pi}{2}$ 和 $\gamma\neq\frac{\pi}{2}$ , $\gamma\in (0,\pi)$ 时系统极限环的最大个数. 文献 [7 ,20 ] 主要研究了 $\gamma\neq\frac{\pi}{2}$ 的情况, 文献 [1 ,5 ,22 ,25 ,32 ,34 ,36 ] 主要研究了 $\gamma=\frac{\pi}{2}$ 的情况. 本文重点关注 $\gamma=\frac{\pi}{2}$ 的情况, 此时, 折线边界的两个组成部分为 ...
... 根据已有文献 [1 ,9 ,18 ,20 ,22 ,25 ,32 ,34 ,36 ] 可知, 许多实际应用模型均可利用具有折线边界的不连续平面分段线性系统进行表示, 诸如:非线性振子[1 ] 、拐角碰撞模型[9 ] 、 不连续支撑的质量弹簧模型[18 ] 等, 并且在具有折线边界的不连续平面分段线性系统中, 极限环的 Poincaré 映射构造相对复杂, 研究难度更大. 因此, 从应用和理论的角度来看, 进一步研究这类不连续平面分段线性系统的极限环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与此同时, 在这些实际应用模型中, 两个不同的子系统可能为无平衡点的 Hamiltonian 线性系统或具有中心型平衡点的线性系统, 然而, 在这种情况下各类极限环的存在性、共存性及最大共存个数仍然是未知的. ...
On the Hilbert number for piecewise linear vector flelds with algebraic discontinuity set
1
2022
... 然而, 在众多描述实际问题的应用模型中, 边界并不总是一条规则的直线, 也可能为折线、非线性曲线等不规则形式. 文献 [8 ] 研究了具有多夹角折线边界的两区域不连续平面分段线性系统, 并推测存在具有 $n\in\mathbb{N}$ 个穿越极限环的系统. 文献 [3 ] 研究了具有非线性曲线边界 $y=x^{n}$ 的平面分段线性系统, 分析了在高阶线性扰动下穿越极限环的最大个数 $\mathcal{L}(n)$ , 并证明了 $\mathcal{L}(2)\geq4$ , $\mathcal{L}(3)\geq8$ ; 当 $n\geq4$ 为偶数时, $\mathcal{L}(n)\geq7$ ; 当 $n\geq5$ 为奇数时, $\mathcal{L}(n)\geq9$ . 在此基础上, 文献 [12 ] 中的公开问题 18 提出要进一步提升极限环最大个数 $\mathcal{L}(n)$ 下界的精度. 随后, 文献 [33 ] 证明了当 $k\geq1$ 时, 穿越极限环的最大个数满足 $\mathcal{L}(2k)\geq k^{2}+2k+1$ 和 $\mathcal{L}(2k+1)\geq k^{2}+2k+3$ . 此外, 文献 [2 ] 研究了边界由具有相同中心的两个圆环构成的三区域不连续平面分段线性系统, 证明了系统最多具有 3 个穿越极限环. 因此, 边界的几何结构对于不连续平面分段线性系统中极限环的最大个数具有重要影响. ...
Crossing limit cycles in planar piecewise linear systems separated by a nonregular line with node-node type critical points
3
2024
... 近年来, 具有不规则折线边界的不连续平面分段线性系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参见文献 [1 ,5 ,7 ,14 ,20 ,22 ,25 ,32 ,34 ,36 ]. ...
... 由于不规则折线边界夹角大小的不确定性, 系统极限环的个数与相对位置问题是十分复杂的. 文献 [14 ,24 ] 分别研究了不规则折线边界夹角 $\gamma=\frac{\pi}{2}$ 和 $\gamma\neq\frac{\pi}{2}$ , $\gamma\in (0,\pi)$ 时系统极限环的最大个数. 文献 [7 ,20 ] 主要研究了 $\gamma\neq\frac{\pi}{2}$ 的情况, 文献 [1 ,5 ,22 ,25 ,32 ,34 ,36 ] 主要研究了 $\gamma=\frac{\pi}{2}$ 的情况. 本文重点关注 $\gamma=\frac{\pi}{2}$ 的情况, 此时, 折线边界的两个组成部分为 ...
... 根据已有文献 [1 ,9 ,18 ,20 ,22 ,25 ,32 ,34 ,36 ] 可知, 许多实际应用模型均可利用具有折线边界的不连续平面分段线性系统进行表示, 诸如:非线性振子[1 ] 、拐角碰撞模型[9 ] 、 不连续支撑的质量弹簧模型[18 ] 等, 并且在具有折线边界的不连续平面分段线性系统中, 极限环的 Poincaré 映射构造相对复杂, 研究难度更大. 因此, 从应用和理论的角度来看, 进一步研究这类不连续平面分段线性系统的极限环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与此同时, 在这些实际应用模型中, 两个不同的子系统可能为无平衡点的 Hamiltonian 线性系统或具有中心型平衡点的线性系统, 然而, 在这种情况下各类极限环的存在性、共存性及最大共存个数仍然是未知的. ...
具有尖点环的非光滑微分系统的极限环分支
1
2023
... 极限环是平面微分动力系统所有周期轨道集合中的一个孤立周期轨道. 平面分段光滑系统极限环的最大个数与相对位置问题与 Hilbert[15 ] 第 16 问题紧密相关, 参见文献 [9 -11 ,15 ,17 ,19 ,35 ]. 近年来, 随着动力系统理论的发展及计算机技术的进步, 越来越多的实际问题可以通过平面分段光滑系统进行描述, 如: 食饵-捕食者模型、 动植物疾病预防模型、 药物动力学胶囊模型等. 周期运动现象广泛存在于这些实际应用模型中, 因此, 研究与之对应的平面分段光滑系统极限环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
具有尖点环的非光滑微分系统的极限环分支
1
2023
... 极限环是平面微分动力系统所有周期轨道集合中的一个孤立周期轨道. 平面分段光滑系统极限环的最大个数与相对位置问题与 Hilbert[15 ] 第 16 问题紧密相关, 参见文献 [9 -11 ,15 ,17 ,19 ,35 ]. 近年来, 随着动力系统理论的发展及计算机技术的进步, 越来越多的实际问题可以通过平面分段光滑系统进行描述, 如: 食饵-捕食者模型、 动植物疾病预防模型、 药物动力学胶囊模型等. 周期运动现象广泛存在于这些实际应用模型中, 因此, 研究与之对应的平面分段光滑系统极限环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
Limit cycles in discontinuous planar piecewise linear systems separated by a nonregular line of center-center type
4
2021
... 近年来, 具有不规则折线边界的不连续平面分段线性系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参见文献 [1 ,5 ,7 ,14 ,20 ,22 ,25 ,32 ,34 ,36 ]. ...
... 由于不规则折线边界夹角大小的不确定性, 系统极限环的个数与相对位置问题是十分复杂的. 文献 [14 ,24 ] 分别研究了不规则折线边界夹角 $\gamma=\frac{\pi}{2}$ 和 $\gamma\neq\frac{\pi}{2}$ , $\gamma\in (0,\pi)$ 时系统极限环的最大个数. 文献 [7 ,20 ] 主要研究了 $\gamma\neq\frac{\pi}{2}$ 的情况, 文献 [1 ,5 ,22 ,25 ,32 ,34 ,36 ] 主要研究了 $\gamma=\frac{\pi}{2}$ 的情况. 本文重点关注 $\gamma=\frac{\pi}{2}$ 的情况, 此时, 折线边界的两个组成部分为 ...
... 特别地, 文献 [29 ,30 ] 分别提出了两个公开问题: 无平衡点或仅具有中心型平衡点的平面分段线性系统是否存在极限环? 针对具有折线边界的不连续平面分段线性系统, 文献 [1 ,36 ] 证明了仅具有中心型平衡点的不连续平面分段线性系统中不存在第一类两点极限环, 第二类两点极限环和四点极限环的最大个数分别为 2 和 1, 两类极限环的最大共存个数为 2. 文献 [22 ] 证明了仅具有无平衡点 Hamiltonian 向量场的不连续平面分段线性系统中不存在第一类两点极限环, 第二类两点极限环和四点极限环的最大个数分别为 2 和 1, 两类极限环的最大共存个数为 2. ...
... 根据已有文献 [1 ,9 ,18 ,20 ,22 ,25 ,32 ,34 ,36 ] 可知, 许多实际应用模型均可利用具有折线边界的不连续平面分段线性系统进行表示, 诸如:非线性振子[1 ] 、拐角碰撞模型[9 ] 、 不连续支撑的质量弹簧模型[18 ] 等, 并且在具有折线边界的不连续平面分段线性系统中, 极限环的 Poincaré 映射构造相对复杂, 研究难度更大. 因此, 从应用和理论的角度来看, 进一步研究这类不连续平面分段线性系统的极限环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与此同时, 在这些实际应用模型中, 两个不同的子系统可能为无平衡点的 Hamiltonian 线性系统或具有中心型平衡点的线性系统, 然而, 在这种情况下各类极限环的存在性、共存性及最大共存个数仍然是未知的. ...